2219铝合金在高温和中低温条件下经过径向单向压缩60%后,其残余结晶相的形貌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虽然两种温度条件下长条状粒子均能被进一步破碎和细化,但中低温条件下的破碎效果更为显著,形成了更多的等轴状粒子,而剩余的长条状粒子数量明显减少。相比之下,高温条件下粒子具有更好的塑性,在压缩变形过程中,部分粒子可能被压缩为椭圆状或长径比更大的长条状。 为了进一步研究双向压缩对2219铝合金粗大残余结晶相形貌的影响,实验采用了先径向压缩60%,再将轴向压缩至初始尺寸30mm的方法。结果表明,高温(510℃)双向压缩后,带状偏聚的粗大残余结晶相呈弥散分布,均匀性得到提升,等轴状粒子的面积分数约占总结晶相的64%。然而,长条状粒子的破碎效果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尺寸变化不明显,并且出现了弯曲变形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下结晶相的脆性特征降低,部分长条状粒子在变形过程中被折弯成形而不发生断裂。 当变形温度降低至240℃时,粒子的塑性相对较差,脆性增大,变形过程中长条状粒子极易发生脆性断裂,粒子细化程度提升,等轴状粒子的面积分数约占总结晶相的79%。此外,在中低温双向压缩过程中,第一道压缩(径向)过程中被破碎的残余结晶相在第二道压缩(轴向)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弥散,残余结晶相的尺寸明显减小,弥散程度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与高温双向压缩变形相比,中低温双向压缩变形更有利于破碎和细化2219铝合金中的长条状粒子。这一发现对于优化2219铝合金的热加工工艺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获得性能更优异的材料。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温度和压缩方式对2219铝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基础。
青藏高原出现怪异现象,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专家经过考察后表示:最可怕的事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