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正在此时,老人突然红了眼眶,而他接下来的一番话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谢宝金,1898年出生在江西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家里穷得叮当响,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他是老大,从小就得扛活。7岁挑柴,12岁种田,18岁做肩担生意,风里来雨里去,肩膀磨得全是老茧。那时候村里人夸他力气大,一次能扛两袋百斤稻谷,扁担都压得吱吱响。可生活还是苦,赚的那点铜板也就够一家人糊口。1932年,他在铁山垅钨矿当矿工,天天扛矿石,灰尘呛得嗓子疼,手掌磨得全是血泡。日子过得像牛马一样,没啥盼头。 直到有天,一个穿灰布军装的人找到他,说红军缺人,问他愿不愿意干。谢宝金没多想,觉得总比在矿坑里熬着强,就点头答应了。他被编进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接了个硬活儿——扛一台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这玩意儿是铁疙瘩,扛起来肩膀都快废了,可他咬牙挺住了。从那天起,他跟这台机器就绑在了一起。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了。首长拍着桌子说,这发电机是队伍的命根子,丢了就等于断了联系。谢宝金拍胸脯保证,带着128人的加强连上了路。山路不好走,石头硌脚,他和战友轮流抬机器,肩膀压得麻木。过河时,水深得齐腰,冷得刺骨,他得站在水里托着机器,脚底全是伤。到了草地,泥泞没膝盖,他弄了几根竹子绑成竹排,泡在泥水里拖着走,手掌磨得全是血。雪山更狠,风雪打脸,他扛着机器一步一滑,膝盖撞石头撞出血,也没撒手。 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有人中炮弹死了,有人冻死在草地,到最后只剩3个,谢宝金还在。他不识字,也不懂啥大道理,就是觉得答应了的事就得干到底。延安到了,他扛着机器进营地,双腿抖得站不稳。毛主席在大会上点了他的名,全场鼓掌,他咧嘴笑了,肩膀上的血都没在意。这台发电机保住了,队伍的联络没断,他的担子算是挑到了头。 1976年,谢宝金因病去北京治病,好了之后听说军事博物馆有长征的老物件,就想去看看。他拄着拐杖进了展厅,慢慢走着,突然停下来——眼前一台手摇发电机,跟他当年扛的那台太像了,铁架上的磨痕都差不多。他盯着看了半天,手忍不住伸过去,想摸摸这老伙计。工作人员跑过来拦住,说这是文物,不能碰。他手缩回来,眼眶红了,低声说:“这机器是我从于都背到延安的。”这话一出,工作人员愣了,周围人也围过来,全都安静了。 他开始讲,从1934年出发说起,讲过河、过草地、翻雪山,讲怎么三天三夜不睡,讲手磨出血泡也没松手。一个小时讲完,嗓子哑了,眼角湿了。工作人员听傻了,游客们也屏住气。那一刻,这台机器不只是文物,更是谢宝金半辈子苦难和坚持的见证。他没摸成,拄着拐杖走了,可他的故事留了下来。后来,博物馆把他的经历写成说明,贴在展柜旁,让更多人知道。 那次北京之行后,谢宝金没多待,回了于都老家。他没去城里享福,在供销社干收购员,骑着破自行车收红薯、花生,裤腿常沾泥。村里人知道他当过红军,可他不爱提长征的事。有人问,他就笑笑说“过去了”。晚年身体差了,腿脚不好,走路得扶墙,可还是坚持骑车出去干活。1982年,他病倒了,84岁那年安安静静走了。死前没啥遗言,家人守着,他就像睡着了。后来他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成了长征历史里一个普通人的印记。
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
卖蠢
2025-04-23 20:14: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