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油田!”1935年,日本将东北可能有石油的地方钻了个底朝天后,这才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23 22:30:12

“中国根本没有油田!”1935年,日本将东北可能有石油的地方钻了个底朝天后,这才不得不死心放弃在中国找石油的想法。几十年后,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大庆油田喷涌出了浓稠的石油。对此,不少人也为此感到庆幸的同时,心中也不免充满疑惑,日本在东北苦寻十几年,为何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呢?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安达县境内,松基3号井喷出了日产13.02吨的原油,这口井所在的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令人唏嘘的是,这口井距离日军当年钻井的旧址,仅有短短两公里之遥。 让我们回到1929年,那时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带领着一支考察队,踏上了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这里尚未开发,到处是莽茫林海,队员们跋山涉水,有人中途倒下,但新带国太郎却步伐坚定。在他心中,只要在东北找到石油,日本就能摆脱缺油困境,甚至进一步实现鲸吞中国的野心。 经过一年半的勘探,新带国太郎确定了海拉尔盆地为最可能藏油的地方。他在这里布下四口钻井,当第2口钻井挖到150米深时,竟然提取出了硬化的沥青!经过样品检测,其中含有相当分量的石油类成分。这突如其来的成功让新带国太郎欣喜若狂,日本报纸也大肆宣传,似乎是在暗示东北油田的梦想即将实现。 其实,日本并非第一个在东北寻油的国家。早在1903年,沙皇俄国就在满洲里一带开展矿产开发,有人在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了疑似"沥青"的物质。只是还未来得及确认,日俄战争就爆发了。战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东北的特权,开始进行各种地质勘探。虽然在1908年发现了阜新煤田和鞍山铁矿,1913年又发现了储量巨大的菱镁矿石,但石油仍是日本最渴望而不得的资源。 北洋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1913年联系了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可惜忙活两三年,一无所获。这次失败让美孚石油公司得出结论:中国天生就是贫油地区。这一"中国无石油论"客观上迟滞了日本对我国油藏的掠夺,毕竟日本的技术远不如美国。 有意思的是,东北王张作霖并不甘心。1928年,他再次斥巨资请美孚石油公司来东北勘探。这一次,美国专家含糊其辞地表示,发现了几处油苗,有开掘石油的可能。这番话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人,促使他们在次年派出新带国太郎再次勘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占领东北,他们再次回到了海拉尔盆地,准备大展拳脚。然而,当他们在原地挖到720米深时,却没看到一星半点的油花。地下的石油仿佛东北民间传说中的"老山参",听到动静后一溜烟地跑了。 不甘心的日本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投入数百万日元,打下了十几个上千米深的钻井。1940年,他们甚至花大价钱从国外调来一台R式旋转钻机,钻到了2000米深。这一次他们终于找到了油,但量极少且含硫量高,以当时的技术无法提炼。经历了14年时间,钻了60口井,日本人精疲力竭,于1942年选择了放弃。 失望之余,日本人把目光转向了阜新盆地。1934年,他们在地下153米处提取出了石油成分,欣喜若狂之下立即制定了长达十年的开采计划。可惜这次又是一场空欢喜,他们在此地投入数十台钻机,开了多口钻井,成果却寥寥无几。最终他们不得不承认,之前开采到的那一点石油只是巧合,阜新盆地不具备工业开采条件。 当时的日本石油消耗量已达350万吨,而阜新每天仅产7-8吨,这点产量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到。无奈之下,日本人只能放弃在中国寻找石油,转而将目光投向东南亚。1940年,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准备以此为跳板鲸吞整个东南亚。为了抵制日本,西方国家冻结了日本海外资产并实施禁运。此时,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只够维持15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日本再也没能从中国开采出一滴石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工作重新开始。当地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石油远景时,他用肯定的语气回答:"大有可为。"李四光认为东北松花江和辽河之间可能藏油。这一观点得到了地质学家黄汲清的支持,他分析认为这里曾是古代内陆湖盆,沉积环境适合油气形成。 尽管面对质疑,李四光坚持己见。毛主席鼓励道:"不要总是犹豫,要先去做一做才能真正看到希望。"在这一精神鼓舞下,1957年冬天,"32118钻井队"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境内的赵家屯确定了松基一井的位置。1958年7月9日,第一支钻头划开了沉睡的黑土地。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正式开始生产,日产量13.02吨。由于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这座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经过一年的建设,大庆油田年产油量达到300万吨,不仅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还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0 阅读:0
沙滩留下脚印

沙滩留下脚印

爱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