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飞入太空。有人立刻跑到钱学森家里,不曾想,钱老

青史如烟本人 2025-04-24 00:27:40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飞入太空。有人立刻跑到钱学森家里,不曾想,钱老却问道:“王永志,还在吗?” 来人一边抹汗一边说:“在…在,他还在基地里面盯着。”钱老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 王永志是谁呢?为什么钱学森首先关注的不是杨利伟而是王永志? 王永志,生于辽宁昌图县。20岁考取清华大学,之后又前往莫斯科留学了六年,主修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 在我国航天界,向来人才济济,翘楚不计其数,而王永志被称为中国航天界的“常胜将军”,是翘楚中的翘楚,精英中的精英。 王永志初次崭露头角,来源于一次导弹发射任务。 1964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开始着手于导弹的研究与发射,在当时由于钱学森在这个领域了解的比较深入,所以他负责有关导弹的很多项目和研究任务。 在一次中近程导弹试射任务当中,导弹因为燃料不够,所以多次都未打中目标。 负责这次项目的科学们一致认为应当增加燃料,这样就增加射程,打到目标了。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为导弹增加燃料的时候,一个人却阻止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想要打中目标不是增加,而是要减少600公斤的燃料,这人便是王永志。 听到王永志的话,在场的许多人不由得嗤之以鼻,减少燃料射程不得更短吗? 但王永志并没有放弃,因为这个项目上钱学森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他直接找到了钱学森,想要让这些人改变增加燃料的想法。 王永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钱学森,并表明这么做的道理。 钱学森认真分析了他的数据,发现确实可行,他不由得感叹道:“小伙子不简单啊。” 就这样,王永志用反向思维,直接解决了一个困扰着一众科学家的难题。 事实上,王永志在数十年的工作中,总能打破常规,用创新精神获得成功,他的创新精神绝不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更是应用到了实际当中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外火箭发射频频失事,国内市场又急剧萎缩,可以算得上是航天史上的一个冰点。 当时很多专家都建议暂时停止火箭研制工作,等形势明朗了再重新启动项目。 但王永志却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此时正是打入国际市场难得的一次机会,是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开端。 虽然当时我国航天发展迅速,但和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们并不看好王永志的想法,反而认为他这是在浪费国力。 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王永志的一番操作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火箭制造方式。 在当时,火箭主要是通过串联的方式来提供推动力的,这一方式能为火箭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推力。 王永志却放弃了这种方式,用横向捆绑的方式,替代了传统串联火箭。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多个火箭助推器,这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力,使得我国火箭运力由2.5吨提高到了9.2吨! 就这样,王永志带着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直接打入了国际市场,让我国航天事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1992年,王永志出任我国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在这期间,他做出了很多的重大决策,而这些决策都对中国航天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王永志把火箭主着陆场由黄河泛区改为内蒙古草原,他认为黄河地区人口多,会给人民安全造成影响,而其中面临的轨道等技术难题都被他克服解决了。 此外,王永志在研究院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首次开创了研究院自己筹集资金以及对外贷款的尝试,开创了多种形式火箭齐同发展的壮举…… 为了完成这些,王永志埋头苦干、废寝忘食,他无数次深入一线工厂,与技术人员一起研讨。 哪怕只是一个螺丝的设计,他也会严格要求,因为这不仅事关宇航员的生命,还关乎中国航天的未来。 王永志一生干了三件大事,他是我国导弹研究的元勋,把我国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让中国人第一次走进了太空。 他把大半生奉献给了祖国航天事业,造就了中国航天业从无到有、从有到高峰的东方奇迹。

0 阅读:57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本人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