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的车在哈尔滨被一个交警拦下,他直接拉开车门坐到车里,随后对司机说了一个地址,警卫员刚想赶他下去,就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 陈赓是谁?说起这位将军,那可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高材生,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硬汉,再到新中国建设中的大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奋斗史。1953年,陈赓带着中央的重托来到哈尔滨,任务是筹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这可不是件轻松活儿,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百废待兴,建一所顶尖军校得从零开始,选址、盖楼、找人才,样样都得操心。陈赓顶着压力,硬是凭着那股子干劲和智慧,把这事儿扛了下来。 就在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1953年6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陈赓坐着专车出门办事,路上被一个交警拦住了。这交警不光拦车,还直接拉开车门坐进去,指了个地址让司机开过去。司机和警卫员当时都懵了,这啥情况啊?警卫员脾气上来,觉得这交警太没规矩了,刚想把他弄下去,却被陈赓一个眼神制止了。你说这眼神得多有分量,能让警卫员瞬间冷静下来。陈赓没发火,也没摆架子,而是示意司机先按交警说的开。 这一开,事情就更有意思了。司机没直接去交警说的地址,而是把车开到了哈尔滨市政府门口。陈赓下车后,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哨兵一眼认出他,赶紧敬礼问好。陈赓也没多废话,让警卫员去把当时的哈尔滨市长吕其恩叫下来,说有事儿要聊。吕其恩一听陈赓来了,赶紧跑下来,一问才知道交警拦车的事儿,顿时觉得有点慌。这可是陈赓将军啊,谁敢这么不长眼?吕其恩当场表态,要严肃处理这交警。 但陈赓没揪着这交警不放,他想的比这深得多。他跟吕其恩说,这事儿虽小,但反映的问题不小。当时哈尔滨有些干部官僚作风严重,特权思想抬头,这交警敢这么干,八成是仗着谁的势,或者习惯了没人管。陈赓建议吕其恩借这个机会,在全市搞一次作风整顿,把这些歪风邪气压下去。吕其恩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即拍板,决定在哈尔滨来一场“整风运动”。 这场整风运动还真干得轰轰烈烈。党员干部带头查自己,群众也积极参与,揪出了一堆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的问题。哈尔滨的干部作风、社会风气都来了个大清理。陈赓也没闲着,他亲自参与指导,跟吕其恩一块儿把运动推向深入。通过这次整顿,哈尔滨的政治环境清爽了不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上来了。这还不算完,整风运动还给哈军工的筹建扫清了不少障碍。毕竟,建学校得靠人,得有个干事创业的好氛围,这场运动正好把路铺平了。 说回哈军工,陈赓在这上面花的心思可不少。他亲自跑去选址,盯着校舍设计,还四处找人才。别看他是将军,干起活来一点架子没有,虚心听意见,啥事儿都亲力亲为。1953年9月,哈军工正式开学,第一批学员进来了。这学校后来培养了一大批国防科技人才,成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陈赓也因为这份功劳,被大家称为“哈军工之父”。 回头看这拦车的事儿,虽然只是个小插曲,但陈赓处理得太有水平了。他没跟交警较劲,也没拿身份压人,而是把问题上升到全局的高度,借机推动了哈尔滨的整顿。这份眼界和胸怀,一般人真学不来。更别提他还忙着建哈军工,硬是把两件事一块儿干成了。陈赓这人,真不是光靠运气混出来的,他的智慧和魄力,放到哪儿都让人佩服。 再说说陈赓这个人,他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操劳。战场上他不怕死,建设中他不惜力,到哪儿都想着怎么把事儿干好。1953年的拦车事件,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缩影,却能看出他有多会抓重点,多会化危机为机遇。他的这种精神,不光是那个年代需要,今天也一样值得我们琢磨。 其实,陈赓能这么干,跟他多年的经历分不开。他在黄埔军校学过军事,后来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抗美援朝还当过副司令员。这些经历让他既有硬实力,也有大智慧。到了哈尔滨,他把这些本事都用上了,不光建成了哈军工,还顺手帮着把当地的风气扭了过来。你说,这得多大的本事? 哈尔滨的整风运动和哈军工的建立,成了陈赓留给这座城市的最好礼物。整风运动让干部作风正了,群众心里敞亮了;哈军工则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撑起了国防科技的一片天。这两件事儿,哪件拎出来都不简单,陈赓却硬是把它们干成了。这拦车的小事儿,也就成了他传奇人生里的一抹亮色。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