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

底层史观吖 2025-04-24 10:33:21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马一浮,188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满是经史子集那种老书卷味。他爹马廷培当过四川仁寿县令,算是个文化人。马一浮从小就聪明,16岁那年,1899年乡试考了个第一名,算是早早出了名。1901年,他19岁,跟朋友谢无量、马君武搞了个《翻译世界》刊物,接触了点西方文化,脑子挺活络。后来他还跑去美国、德国、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一头扎进国学研究,搞儒学、佛学,还写得一手好书法,被人叫“一代儒宗”。 可就在1901年,他的人生撞上了大坎儿——老婆汤仪没了。汤仪是绍兴汤家的闺女,嫁给马一浮几年,家里的事儿都是她操持着。可惜生孩子后得了风寒,硬是没熬过去。那时候医疗条件差,郎中也没辙,马一浮眼睁睁看着她走,估计心里跟刀割似的。丧礼办完,他整个人像是垮了,从那以后就穿素衣,家里也没了笑声。 汤仪走后,她爹汤寿看着马一浮那样子挺心疼。有一天,汤寿跑来说:“我还有个小闺女,14岁,长得跟她姐差不多,你娶了她吧。”这在当时不算啥稀奇事儿,续弦挺常见,更别提岳父还主动提亲,长得像亡妻听着也挺合适。可马一浮愣是没答应,他说:“亡妻的地位没人能代替,我不想再娶。”这话一出,汤寿估计都懵了,街坊邻居也议论开了,有人夸他痴情,有人觉得他轴。 他为啥这么犟?一是汤仪对他太重要了,俩人虽然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但那种日常的陪伴估计早就刻他心里了。汤仪走的时候还让他好好读书,这叮嘱估计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再一个,当时社会风气虽然男人多妻不稀奇,但马一浮受的教育和他的性格让他看不上那种随便再娶的做法。他不是那种随大流的人,认定的事儿就得坚持到底。 1901年那会儿,清朝快不行了,社会乱糟糟的,男人有个三妻四妾太正常了。马一浮19岁,年轻有才,前途一片亮堂,家里条件也不差,续弦对他来说没啥压力。可他偏不干,这就得说说他这个人了。他从小读儒家经典,讲究个“仁”“义”,后来还钻研佛学,思想里有点出世的感觉。对他来说,婚姻不是随便的事儿,汤仪走了,他觉得再娶就是对她的背叛。 这选择在当时挺另类。别人可能觉得他傻乎乎,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守着个死人过。可马一浮不这么想,他把对汤仪的感情看得比啥都重。这不是矫情,是他真觉得人生在世,得有点底线。这份坚持,也让他跟当时那种乱七八糟的风气拉开了距离。 丧妻之后,马一浮就下了决心,一辈子不续娶。他把汤仪留下的东西收拾好,家里一直放着她的旧物。后来他搬到杭州住,过得挺简单,院子荒着也没管,整天就跟书打交道。他没再去汤家串门,每年清明就一个人去西湖边,带点酒洒在地上,算是祭奠。三十多年,他就这么守着汤仪的记忆过日子。 他不是没机会再娶。以他的才华和名声,想找个媳妇儿还不容易?可他就是没动心。有人说他这是自找苦吃,可他自己估计觉得挺值。汤仪活着的时候支持他读书,他后来搞学问那么牛,多少也有点想回报她的意思。他这辈子没孩子,晚年全扑在教育上了,给学生讲课,研究国学,活得挺充实。 到1967年,马一浮86岁,身体不行了。他病倒在床上,叫来学生,把自己写的诗稿和汤仪留下的东西烧了,走的时候还留了句话:“留得一分寒骨在,不妨持赠素心人。”听这话,感觉他到最后都没放下汤仪。他死后,家里翻出一本《金刚经》,扉页上写着:“仪儿,我们来世再续。”字挺淡,可见他多珍惜这段感情。

0 阅读:51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