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现2009年的中国早已不是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看到的景象了,那时候中国工人还在缝纫机前忙着做衣服鞋帽。但到了2009年,深圳的流水线都能造出第一代iPhone这样的高科技玩意了。 问题是,制造业回迁哪有那么容易?就像苹果算过一笔账,美国一个技术工人的工资能顶中国好几个,再加上供应链配套跟不上,成本高得吓人。 先说成本。美国工人工资高是出了名的。比如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超过 30 美元,而中国工人可能只有 5 美元左右。这还不算福利、保险这些隐性成本。 苹果要是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光人力成本就得翻倍,更别说还要重建厂房、购买设备。就算美国政府给补贴,也很难填平这个窟窿。 而且美国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电力供应、交通网络都跟不上制造业需求。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两倍,可美国连工厂需要的稳定电力都保证不了,怎么搞生产? 再看供应链。制造业不是单打独斗,得有完整的产业链。美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失去了基础制造能力。比如 iPhone 的组件,从屏幕到芯片,90% 都来自亚洲。 美国本土连生产这些零部件的工厂都没有,就算把组装线搬回去,还得从中国进口零件,加上关税和运输成本,反而更贵。 更要命的是,美国连一些基础技术都断代了。有个美国玩具公司生产 “雪花片”,模具坏了都找不到人修,只能寄到中国去。这种技术断层,让美国想造东西都有心无力。 还有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今天说减税,明天又加关税,企业根本没法做长期规划。奥巴马搞了《制造业促进法》,特朗普加征关税,拜登推《芯片与科学法案》,但政策换来换去,企业不敢轻易投资。 而且美国两党天天吵架,政府动不动关门,政策执行效率低得可怜。相比之下,中国政策稳定,产业链成熟,企业能安心发展。 最关键的是,美国已经习惯了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模式。过去几十年,资本都流向股市、房地产这些来钱快的领域,制造业被当成 “吃力不讨好” 的买卖。 就算现在想回头,金融资本也不愿意往制造业投钱。美国 GDP 的 80% 来自服务业,制造业占比不到 12%,这种产业结构短期内根本改不过来。 稀土问题更是戳中要害。中国控制着全球 99% 的重稀土供应,而美国的 F-35 战斗机、F-47 六代机都得靠中国的稀土材料。 中国一限制出口,美国军工生产线立马停摆。美国想自己提纯稀土,可技术和成本都跟不上,至少得花十年时间重建产业链。等美国建好,中国的技术又领先一大截了。 所以,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来,就像让一个习惯了坐办公室的人突然去工地搬砖,体力、技术、工具都不配套。 就算政府再怎么吆喝,企业算完账还是觉得划不来。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可不是靠便宜劳动力堆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链、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和人才储备的综合结果。美国要是真能把制造业搞回来,那才是怪事呢。
美国想把制造业拉回本土,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现200
谈天鉴夕朝
2025-04-24 10:43: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