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杜聿明问医生,给他治病花费多少钱?医生开玩笑说:“不多,两个铜板。”无意中的一句话,让杜聿明热泪盈眶。医生忙问:“怎么啦?”杜聿明说:“没有什么,因为我想起了一件使我伤心的往事。” 1958年夏,杜聿明因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 彼时他已年过半百,身形消瘦,眉眼之间却依旧保留着昔日将军的坚毅。 医生给他看诊后,笑着说:“放心吧,将军,不是什么大病,治疗费用也不多,就两个铜板。” 原是医生的一句玩笑话,却不料杜聿明听后忽然神情一震,继而低头不语,眼圈泛红,眼泪随即滴落在病床上的被褥间。 杜聿明出身陕西一个普通人家,少时聪慧勤奋,心中满是家国天下之志。 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那可是蒋介石亲自创办的军校,一时间聚集了许多有志青年。 黄埔出身,按理应是“嫡系”之流,但杜聿明却偏偏是个例外。 他性子刚直,不善阿谀奉承,不懂钻营拍马,在军校里,他顶撞过教官,也得罪过上司,同学们在私下常说他是“只认理不认人”的死脑筋。 有人因此飞黄腾达,他却只能按部就班地熬资历,苦心钻研战术兵法,做个实干型军人。 但命运从不因人清高便眷顾,毕业后,杜聿明几次被派去戍边带兵,却因为脾气耿直、得罪权贵,一度被冷落。 那段时间,日子过得极为艰难,甚至因长期没有薪饷发放,一家三口居无定所,靠朋友接济,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最苦的一次,是在南京的一间破屋子里,杜夫人抱着年幼的孩子坐在炕头,孩子吵着说:“爹爹,我想吃糖。”杜聿明翻遍全身,只摸出一块发霉的干粮,铜板一枚也无。 他站在屋外,望着街上小贩挑着糖葫芦叫卖,愣是一步都不敢上前。 “连两个铜板都掏不出来,还当什么军人!”他咬着牙,自责地一拳砸在墙上,泪水却不受控制地滑落。 幸而那时,有一位在地方有些名望的地主看他衣着褴褛却举止端正,便上前搭话。得知他曾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后。 这位地主动安排他在自己家里暂住,还资助了他一笔钱,让他东山再起。 杜聿明后来说:“那位地主不是富得流油的人,但他给了我一家人最难时候的一根救命稻草。” 从那之后,他再一次咬牙打拼,终于在抗战时期靠战功晋升,成为国民党军中不可忽视的将领。 率部作战屡立奇功,尤其在滇缅战场表现出色,是少数真正懂现代战术的高级军官。 可即便如此,他始终不善逢迎,那些靠吹捧和裙带关系上位的人时常排挤他。 1949年被俘后,他的命运再次跌落谷底。所幸新中国并未因其旧职而对他另眼相待,安排他参与历史资料整理与教育工作,给予他公正与尊重。 直到1958年,他因病住院时,医生一句“两个铜板”,恰似一把利刃刺入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回忆。 “那个时候啊,我连两个铜板都没有。”他喃喃地说。 医生听后沉默良久,忽然明白了这位沉默病人眼中的坚忍与沉重。 那不是为了某场战争的回忆,不是政治的风云变幻,而是一个男人、一个父亲,在生活最卑微时刻的羞辱和心酸。 后来,杜聿明对友人说:“人啊,不怕吃苦,就怕曾经吃过的苦,到了后来还不能忘。” 这句话,或许也解释了他一生为何谨言慎行,从不妄言从前。 他不是不记恨,而是觉得,有些伤痛,留在心里就好,世人不必知晓。 但那两个铜板,成了他一生中最沉重的回忆——不是钱的轻贱,而是责任的无法承担,是作为父亲的自责,是作为将军的耻辱。 可他作为功德林里面第一批出来的将领,足以证明他已经真正的接受了曾经的自己。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杜聿明
1958年,杜聿明问医生,给他治病花费多少钱?医生开玩笑说:“不多,两个铜板。”
戴梦维微微
2025-04-25 15:17:19
0
阅读: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