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瑞战死的第十九年,乾隆终于见到了当年与其一同突围的穆克登阿。乾隆向穆克登阿提出了一个问题,明瑞当年为什么要坚持自己断后呢? 要说到明瑞,得从他的背景聊起。他是富察氏家族的,满洲八大姓之一,这个家族从清朝建立之初就以忠诚和勇猛著称。早年在康熙年间,富察家族的人,比如富清和拉布敦,凡是平定叛乱时都冲在最前面,结果大多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为家族赢得了响亮的名声。到乾隆年间,富察氏更是了不得,明瑞的叔叔傅恒当了军机大臣,家里那种尚武的精神从小就根植在骨子里。富察家的小孩,四五岁就得开始学骑马和拉弓,冬天在寒风里练,夏天在烈日下操练武器,院子里经常能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 明瑞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他的爸爸富文是个承恩公,家里里里外外都充满了书香气息,也透着一丝武器的味道。富文亲自教他挥舞刀剑,小明瑞在院子里对着木桩练得不亦乐乎,汗水淋漓,木屑四处飞扬。进入八旗官学后,他不仅磨练武艺,还对军事战略充满好奇,有啥不懂的就缠着教官请教。每次考核,箭术和马术总能名列前茅。到了乾隆二十年,富文去世,二十出头的明瑞继承了爵位,在祖宗牌位前拜过之后,拿到了印信。自那天起,他更加拼命了,训练和公务都马虎不得。 明瑞的战场经历源于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那时他年轻气盛,带着骑兵冲锋陷阵,敌军阵前尘土飞扬,他则站在高处指挥,分兵合围,结果叛军瞬间溃败。乾隆对他很器重,在养心殿给他赐了锦袍,夸赞他是个少年英才。后来他升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又被调到伊犁任将军。在边疆,他骑马巡逻,面对风沙也不带皱眉,修工事、守防线,把整个地盘管得妥妥的。这些经历,让他从个富家少爷,变成了清军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也为后来面对的硬仗积累了不少经验。 咱们再聊聊征缅之战,这仗真是够呛的。缅甸那地方,热得像蒸笼,湿气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满地的丛林,路走得困难得很。清军远道而来,水土不服,病倒的士兵一片,粮草和弹药总跟不上。前面的指挥官刘藻、杨应琚一个接一个出事,刘藻最终撑不住选择自尽,杨应琚打得一塌糊涂,结果被赐死,眼看这仗打下去是没什么希望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实在没招了,朝廷就把明瑞推到台前,让他当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明瑞一上任,就显得相当了不起。他迅速发现了清军之前的毛病,果断调整策略,把部队分成三路,准备多点进攻,试图撕开缅军的防线。这招子确实出奇有效,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清军在勐卯大获全胜,砍掉了两千多敌军,士气瞬间高涨起来。但战场的变化那可是快得很,缅军吃了亏后立马又来了个反扑,调了大批人马一拥而上。等到乾隆三十三年正月,清军被围得严严实实,粮草荒了,补给也断了,情况糟糕得可想而知。 这时候,突围成了唯一的选择。明瑞果断决定,亲自带着精锐进行断后,让主力先撤。他深知,要是让缅军追上,那整个军队就完了。这断后的活儿艰难又危险,但他义无反顾。带着自己最强的部队,他拼尽全力挡住敌军的追击,直到最后也没能安全回归。这场战斗打得特别惨烈,不过主力部队多亏了他,保住了不少人。 断后是为了掩护主力撤退,确保主力军队能够安全离开战斗区域。在面对强敌追击或围困时,一部分力量留在后面牵制敌人,以减缓其追击速度,给其他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这是一种战术策略,常常会牺牲部分兵力,以换取整体的生存和长远利益。 明瑞为何执意选择断后?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先说战略层面,断后可谓是救命的关键。清军被围得透不过气,缅军人数多得吓人,若是没有人去牵制,突围的队伍根本就跑不远。明瑞带着精锐部队守住后方,能多拖延一会儿,为大部队争取宝贵的时间。他亲自上阵,还能靠着自己的威名和勇气稳定军心,鼓励手下们奋力拼搏。 再说说他个人的原因。明瑞小的时候就在富察家长大,忠烈这二字早就根植于他心中。富察家的男人,一直都认为得为朝廷拼命,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真心实意。明瑞身上有股狠劲儿,觉得自己作为家族的代表,战场上必须拼尽全力。他在伊犁、平叛的时候脾气也是这样,关键时刻从没犹豫过。对于他来说,断后这事儿,不仅是战术上的安排,更是家族的责任。 十九年后,乾隆去问穆克登阿这事儿。穆克登阿道,明瑞一直觉得自己生来就得为国捐躯,这不仅是富察氏的命,也是他的心愿。这话听上去挺有劲儿,实际也能看出明瑞的那股子执着。他可不是在那儿空口说白话,真心觉得自己就得这么做。 明瑞去世的消息一传到北京,乾隆大为震惊。他迅速下令追封明瑞为太子太保,并给予忠勇的谥号,这算是对他的牺牲的认可。明瑞的离去反而激发了清军的士气,接管指挥的傅恒稳扎稳打,最终把战斗赢了。明瑞的事迹在军中广为传颂,成为了很多将士心中的榜样。富察氏家族因他的牺牲而更显赫,后辈也把他当作标杆,期望能继承他的精神。 明瑞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他的传奇经历也没有被时间遗忘。虽然征缅之战打得异常艰苦,但他无私的牺牲为清军稳住了阵脚,同时也为富察氏家族增添了忠诚与英勇的传统。
明瑞战死的第十九年,乾隆终于见到了当年与其一同突围的穆克登阿。乾隆向穆克登阿提出
赵梅来说事
2025-04-25 17:01: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