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揭秘华为豪赌鸿蒙的故事,任正非如何做出决策?(上)摘自方兴东 智慧云董

姬锋 2025-04-25 20:49:49

战略 | 揭秘华为豪赌鸿蒙的故事,任正非如何做出决策?(上)

摘自方兴东 智慧云董事会

 

方向之争?平替还是独立

   

鸿蒙替代方案产生了两种可能的方向:一个是基于AOSP, 在安卓生态里用抽屉式替换的思路,将核心模块替换,大家称之为“双框架”鸿蒙;另一个是不兼容安卓,也不是安卓的平替,大家称之为“单框架”鸿蒙,它只为自己的先进性负责。

虽然安卓的不足之处很多,但华为内部依然有多数人赞成鸿蒙系统“保留安卓,兼容安卓”。他们认为,安卓和iOS都有大约20年的历史,主导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它们向上承载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移动应用,向下驱动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硬件设施,可以说,当今中国整个数字产业生态和数字社会生活,近乎都建立在这两个美国操作系统之上。

仅仅因安卓的不完美就开发新系统,理由不充分,而且安卓长期使用没问题,谷歌也没限制使用,反而在增强用户黏性。反观华为的处境:华为要在恶劣的研发环境里保持正常运转。所谓正常运转,就是正常推出新产品,继续给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体验。所以华为只要解决芯片问题,双框架产品就能快速盈利。

坚持独立操作系统的人非常反对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双框架虽然能同时支持安卓和鸿蒙的应用,但终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而非华为的长远发展之道。华为绝不希望自研的操作系统给人留下这么多负面印象。芯片的路径都被堵死了,华为的芯片架构跟美国、台积电这些所谓的先进制程的芯片架构相比,必然存在差异;从软件层面发挥系统优势、综合优势去提升硬件性能,是华为眼下最需要的。对近乎全线牵扯华为产品生态的安卓来说,一旦断供,华为的手机、平板电脑、PC统统得停产。更麻烦的是,谷歌系统融入太多欧美开源软件,断供任何一个,华为都会遭殃,脖子始终卡在别人手里是很危险的。

其实大家都能看清楚,如果鸿蒙选择基于安卓的系统继续走下去,将永远达不到软件的极致以及与硬件的高度协同。鸿蒙操作系统要区别于其他系统,必须紧密配合自己的智能芯片,自己的芯片必须有自己的架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由“芯片、鸿蒙操作系统和围绕鸿蒙操作系统打造的生态”三者配合形成的生态。

徐直军是主张彻底与安卓分的,在他眼里,真正的鸿蒙不应再兼容安卓的代码。但是单框架鸿蒙需要巨额投入,这和华为的销售困境构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此时的华为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商业公司,要做自研生产,不仅需要投入巨额的人力资源,还要投入大量物料和技术,且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

在安卓还能使用的情况下,华为内部没人敢拍板,做出以投资百亿元的代价重建生态的惊天决策,包括余承东在内的公司高层都下不了这样的决心。但是被打压之后,又没人能找到华为“不受制于人,站着挣钱”的合理发展道路——要么彻底退出手机行业,要么把别人禁掉的芯片、操作系统和生态等全部自己干出来,自给自足。华为已经从GMS被禁、芯片被禁的一次次围剿中,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未来:想要进入一个行业,不掌握这个行业核心的技术,就等于把高楼建在浮沙上,别人想捏死你易如反掌。

华为不得不在内部开启了一系列持久的、足以写入华为史册的重大决策会议。2020 年年底至2021年年初,鸿蒙生态发展委员会主任何刚频繁地召集鸿蒙生态发展委员会会议。2021年4 月至5月的一次经营管理团队战略务虚会上,他召集了王成录、余承东等几乎所有经营管理团队领导参会,就单框架还是双框架问题各抒己见。

讨论会上的交锋非常激烈。一派意见是支持双框架,在HMS替换GMS时代,用户只需简单切换后台账号、消息通知提示、支付服务提供商等,即可保持整体功能的稳定。然而,自研的鸿蒙意味着技术栈的全面革新,以及所有功能的重新设计。从技术层面来看,单框架鸿蒙需要从Java 过渡到TypeScript语言,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简单切换,还牵涉集成开发工具、编译器、芯片指令集的全面切换。

除此之外,在HMS替换时期,团队成员无须重新接受培训或学习新技能,因为开发环境、软件工具、 编程语言和参考资料都保持不变。然而,自研的鸿蒙必须彻底打破这一现状:集成开发环境和工具都将面临全面变革,工作量可能激增10倍以上。如此大的投入,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能超过安卓。

再从生态看,开发单框架生态很难像安卓那样建立一个拥有百万应用软件的生态。在HMS保卫战时期,对国外消费者影响较大的应用软件数量大约为3000个,而鸿蒙系统仅在中国市场就需要支持高达5000个应用软件,这还不包括全球范围内已经存在的百万个应用软件。随便拎出这几项工作,华为这些人干到吐血也干不完。

双框架支持者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像谷歌这样的科技巨擘,集合全球先进技术,联手多家公司与机构,才铸就今日的操作系统。华为孤军奋战,能否完成这等伟业?华为凭什么能搞出来?即便搞出来了,怎么赚钱?怎么把过去付出的成本赚回来?

但另一派,包括手机产品线总裁在内,却对双框架的持续发展前景表示担忧。如果没有芯片问题,他们自然也倾向于投资小、风险低的双框架方案。但现实情况是,华为的芯片受美国打压,工艺无法提升,性能体验将持续恶化。谷歌通过HMS控制了整个生态,相当于让华为在芯片“无法获得最先进工艺”的问题上雪上加霜,华为继续走双框架之路是“不得已而为之”,对鸿蒙的发展没有根本性的好处。如果继续基于安卓双框架发展,性能会因为应用负载的增加,每年恶化10%~15%,持续到2025年,芯片在安卓双框架系统上的表现可能只能与低端机相提并论。

因此,学习苹果的iOS经验,从软硬件芯片协同的角度构建系统优势是迫切的需求。安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无法像iOS那样从操作系统层面进行深入优化。如果不上单框架,就无法保证优质的用户体验,这种情况只有“华山这一条路”能走得通。未来单框架推出时,生态体验肯定会有所不足,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生态更是永远无法成熟。

反观此时的华为,凭借多年的深耕和积累,已经拥有了鸿蒙内核、毕昇编译器、网络协议、MindSpore等一系列基础软件能力,这些技术完全可以组合成自主可控的基础设施,整体竞争力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鸿蒙也已经实现了一些新的性能优势:极低的能耗、高效的任务执行、云端协同、分布式操作系统等。这些优势使自主研发操作系统有了些基础,尤其是分布式操作系统,它能够让手机、平板电脑、PC等设备共享同一套操作系统,从而彻底改变原生体验,实现设备间的无缝切换和高效协作。

0 阅读:35
姬锋

姬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