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戴梦维微微 2025-04-26 09:09:26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1932年的冀中平原,风沙扑面,天空灰沉沉的,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头。 王夫人坐在老宅的窗前,手中捧着一只补了又补的茶盏,眼神空洞地望着院子。 她只有一个儿子,王凤阁,是她捧在手心长大的宝贝。原是个书生,考中过秀才,满腔热血,曾立志“为国为民”。 她本想着再供他几年,考个举人,或许还能进京为官,光宗耀祖。 可天有不测风云,自从日军南侵的消息传来,王凤阁便变了。 他常常一早出门,半夜才回,衣衫凌乱,甚至有几回衣角上沾着血迹。 王夫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只说是帮人打架解围,躲躲闪闪。 王夫人哪是傻子?她知道这孩子一定是惹上了什么事。 终于有一夜,她悄悄披上衣裳,跟在儿子身后。 月色惨淡,她一路藏身在林木后头,看见凤阁和几个壮汉在破庙里低声说话,还搬出几杆枪来。 那一刻,她的心几乎跌进了冰窟,她想冲出去拦住凤阁,可终究没动,她知道,这孩子是认了死理了,挡不住了。 第二日清早,王夫人便起身去了镇上的典铺。 家中百余亩良田,一座三进大宅,一家绸缎铺,全是她与老爷王明礼多年积攒的基业。 如今,老爷早亡,凤阁要走她不愿拦,只能倾尽所有送他一程。 几天后,她将整整一包银元塞进凤阁的背包里,双手颤抖地说:“凤阁,娘只求你一样——别死,回来。只要你回来,王家哪怕乞讨为生,娘也认了。” 凤阁没有说话,只是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眼圈通红。他说:“娘,我答应您,活着回来。” 然后他走了。 最初的一年,王夫人每个月都能收到一封信,落款只写“凤”。 信不长,只有几句,“娘,孩儿安好”“我在山里,别担心”,但她捧着看了又看,日子也能熬。 可渐渐的,信断了。人,也像蒸汽一样,消失在天地间。 从1933年到1937年,整整五年,王夫人守着空屋,吃糠咽菜。 王家从曾经的地主之家,沦落到村里最贫寒的一户。 有人劝她:“老嫂子,凤阁怕是出事了,节哀顺变吧。”她一概不理。有人背后说她“疯了,哪儿有那样等儿子的”,她也只当没听见。 直到那年的盛夏,天热得连蝉都懒得叫,王夫人照例在院里纳凉,一个风卷起门口的旧报纸,她弯腰拾起,正欲丢开,眼角却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名字。 “王凤阁。” 她的手猛地一抖,蹲在地上,急急展开报纸。 那是一篇头版报道,标题用的是大号铅字:《晋察冀边区义勇军王凤阁将军雁门关阻击战中壮烈殉国》。 文中写道:王凤阁率部埋伏于雁门关东侧,成功伏击敌人粮草运输线,击毙敌军数十人,因弹尽援绝,最后被敌军围剿中中弹身亡,年仅二十八岁。 她怔怔地跪在地上,仿佛身子忽然被掏空。 原来,这些年不是凤阁骗了她,而是他从未想让她为他担忧。 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去了枪林弹雨里为国浴血,他做到了他承诺的“活着回来”,只是没能回到她的身边。 两天后,村民们为王凤阁立了一座石碑。碑上刻着“王凤阁将军之墓”,虽然没有尸骨归来,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是村里的英雄。 有人劝王夫人再嫁,她摆摆手说:“我儿凤阁已回,只是住在碑里。” 从此以后,王夫人每日清晨必到碑前烧香,嘴里念叨着:“凤阁,娘来看你了,村头的柳树抽芽了,咱家的老狗也添了一窝崽,你安心在那边,娘一个人能熬。” 后来,又过了几年,王夫人在一个雪夜里悄悄离世。 人们发现她时,她正靠在王凤阁的墓碑前,怀中还抱着那封泛黄的信,信上最后一行字,是儿子当年未寄出的留言: “娘,若孩儿真不能回来,愿来世仍做您的儿子。”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王凤阁

0 阅读:0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