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后开始筹备辽国战事,物资准备完毕后便快马加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26 09:39:54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后开始筹备辽国战事,物资准备完毕后便快马加鞭挺进辽国境内,与辽军在幽州城下决战!   辽国援军与落败宋军分庭抗礼,这场宋太宗胸有成竹的决战,为何会终结宋军的北伐事业!?     宋军为何兵败如山倒?让他们失去优势的原因有哪些?  

宋太宗指挥宋军消灭北汉政权之后,集结三军在太原城内休息,宋军将士以为休整过后便会班师回朝。谁知宋太宗竟然要求所有将士一鼓作气对辽国再次发动进攻!   这个决定并不稀奇,宋太宗一直渴望收复燕云十六州,据《资治通鉴》记载:“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   也就是说,宋军将士都不愿意此时对辽国发起猛攻。宋太宗一意孤行做的这个决定成熟吗?我们先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回过头来看辽军的情况,太原之战宋军击退辽军之后,辽军后撤至幽州方向。此后宋军攻下太原城、消灭北汉政权。反观辽军虽然一动不动,但已经预料到宋军围攻幽州城可能性极高已经在这加强防御。   都说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决战之前战士们对主将的命令产生了质疑,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加上辽军准备充足,围攻难度极大,所以这场仗从一开始就很好预料结局。 宋太宗主张奇袭辽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战略,连方向都是错的,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宋军按照宋太宗指挥按部就班攻打辽国之时,辽军将领耶律隆运和耶律学古也在积极谋划对策。   在此之前,宋军已经打了几场胜仗,虽然对方士气非常高涨,但长久征战士兵们一定疲乏。辽军虽然被对方逼到了幽州城,但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幽州城易守难攻,他们只需要守住城防,不见得会输。等到辽军支援的援兵到了,说不定还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耶律隆运和耶律学古都是运筹帷幄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明白什么时候需要退守,什么时候需要发起猛攻。 正是因为这一个英明的决策,宋军惨败。等到辽军援兵一到,宋军更是无力招架。  

 纵观整个战局,最应该反省的一个人就是宋太宗。   太原之战结束之后,宋军在战局中占据绝对优势,辽军即便想要反扑也要三思而后行。收服益州和涿州两处城池后班师回朝,宋军不至于惨败。   宋太宗想要收服燕云十六州太过急切,反而忘记战场上最重要的就是稳扎稳打,有时候太过轻敌就是失败的前奏。   抵达幽州城下之时,宋军战斗状态早已大不如昨,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敌军打乱节奏。   攻城之战最重要的是稳准狠,等到敌军援兵到达打起攻坚战难度会大大增加。宋太宗一声令下围攻幽州,前期的确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但战果并不显著。   从整体战局来看宋太宗进攻幽州的举动,更像是他被胜利冲昏头脑后做出的决定。按照史书记载,经过几次战役后宋军许多将士都已经疲惫不堪,此时他们急需回家休整。   更让战士寒心的是,战胜的他们并未得到嘉奖不说,许多受伤的战士甚至都得不到简单的治疗,只能在营帐里自求多福!   显然宋太宗并未察觉战士们已经心寒,求胜心切的他仍然将战斗胜利归功于自己指挥得当而沾沾自喜,又怎么能够预料到战局瞬息万变?   宋太宗不但没有预判敌人的动作,反而贪图眼前短暂的胜利。因为求胜心切断送了形势一片大好的战局,这又能怪谁呢?   行军打仗需要将领运筹帷幄,宋军起初在各方面占据优势却仍然败给辽军并非偶然。   高梁河一战宋军已经耗尽所有气力,幽州城之战不过是强弩之末而已,敌人援军抵达战场之时,仅凭双方士气就能看出战局走向……只可惜,宋太宗太过儿戏,宋军作为他手下的棋子这才惨败收场。   反观辽军,整体素质虽然不如宋军,但指挥官却能随时调整战局,没有被短暂的失败吓退,也没有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这可能才是他们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0 阅读:12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