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轻的任津平坐在吊桥上。他身穿迷彩服,留着短发,身

安卉的 2025-04-26 09:47:08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轻的任津平坐在吊桥上。他身穿迷彩服,留着短发,身形高大威武。此时,他双手搭在冲锋枪上,任凭脚下河水凶险湍急,他依旧潇洒,大义凛然,他的目光果敢坚定,似乎完全不把凶残的敌人放在眼里。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麻栗坡的雨总带着股硝烟味,2011年春,烈士陵园的石阶上还凝着晨露,任津平攥着祭奠用的白菊,望着墓碑上"刘照泉"三个字发了怔。 二十七年前的炮火声仿佛又炸响在耳畔,那个总爱咧嘴笑的山东大汉,就是在这片山坡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1984年的老山战场,二十出头的任津平早褪去了新兵蛋子的青涩,作为突击排长,他带着兄弟们钻猫耳洞时,后背总能蹭到战友的呼吸。 某次夜间突袭前,小战士王建国攥着家书直哆嗦,任津平把最后半块压缩饼干塞过去:怕个球,等打完这仗,哥带你去松花江钓鲑鱼。 可是话音未落,炮弹掀起的气浪就把人拍在土墙上,后来清点人数,那个说想家的小战士,胸口嵌着弹片被抬下阵地时,手里还攥着皱巴巴的家书。 南温河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照见人影,任津平蹲在河边搓洗迷彩服,看着倒影里那张被硝烟熏黑的脸,突然就笑出了声。 前日攻打56号高地,他端着冲锋枪第一个冲进敌壕,子弹擦着钢盔飞过去,在耳畔划出火星子。 政委拍着他肩膀说要记一等功,这小子却惦记着炊事班还剩几罐午餐肉——得给重伤员补身子。 转业那年,任津平特意绕道去看了趟刘照泉的老家,破旧的土坯房前,刘妈妈正就着咸菜啃馒头。 看见穿军装的人,老人浑浊的眼里突然泛起光,颤巍巍摸出个铁皮盒,里头躺着儿子寄回的最后一张照片。 任津平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天不亮就跑去邮局,把半年工资全汇给了这个家,菜市场的摊主都认识这个总捎带两捆青菜的退伍军人。 每周三清晨,他雷打不动地往烈士家属家送米面,偶尔塞给刘家小弟的练习本里,总夹着二十块钱。有回暴雨天骑车摔断了胳膊,他硬是单手撑伞走了五里山路,就为给烈士遗孀送药。 街坊们都说,老任把战友的爹妈当亲爹妈伺候,自己家灶台却常冷着,2014年清明,任津平在烈士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 老班长临终前攥着他手说的那句"替兄弟们尽孝",像块烧红的炭烙在心口,店员看他试穿时总往袖口里瞅,哪知道他是在比划老人佝偻的肩线。 2018年春寒料峭的早晨,任津平栽却一头倒在给烈士家属送年货的路上,急救室里,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刺得人耳膜生疼,他迷迷糊糊攥着护士的手,嘴里嘟囔的却是:张婶家的煤球……该换了…… 如今站在烈士陵园,望着新添的墓碑,任津平生前的战友总会想起他说的话,春风掠过青松翠柏,恍惚间似有无数年轻的面孔在枝叶间闪现,他们肩并着肩,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光,把南疆的云都染成了血色。 最可爱的人啊,从来不是生来钢筋铁骨。 他们不过是把战友的遗愿扛在肩头,将母亲的眼泪藏在心底,用沾满泥泞的布鞋,丈量着人间大爱的长度。 当岁月偷走了他们的黑发,当病魔啃噬着他们的身躯,那双握过钢枪的手,依然稳稳托着烈士家属的悲欢,这样的脊梁,才撑得起"军人"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0 阅读:122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