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

牧童的娱论 2025-04-26 10:15:45

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毛主席亲自审阅名单,突然皱眉问了一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罗荣桓被问得一愣,赶紧去查。   1955年,随着新中国政权的稳固,中央军委做出一个意义非凡的决定:首次实行军衔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授军衔。   名单经由罗荣桓等元帅层层审核,最终呈到毛主席案头。   毛主席仔细翻阅,审视每一个名字,忽然眉头一皱,放下名单,问了句:“军中吕布,怎么没在上面?”   罗荣桓愣了一下,他知道,毛主席说的这个“吕布”,并非戏言,而是真有其人——吕俊生,曾是全军上下口口相传的一位猛将。   吕俊生出生于河北邢台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兄妹众多,饭都吃不饱。   年幼时便开始替人放牛、做短工。   12岁时便独自一人跑去山西煤矿干活,靠着一双拳头和不服输的骨气混出点名声。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那场烽火连天的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华北,邢台沦陷。   那一年,吕俊生刚满20岁,他放下锄头,加入了八路军,从此成为了一名战士,也是一头不驯的战马。   据老兵回忆,有一次夜袭敌据点,敌军一个小分队突围,吕俊生一马当先,跃入敌阵。   仅凭一把刺刀和一颗手雷,活生生撕出一条血路,硬是杀了十多个日军,最后自己几乎脱力,却依旧顽强退回阵地。   他的左臂被刺刀穿透、右腿中弹,但硬是咬牙忍住没倒下。   那一战后,部队给他起了个外号——“军中吕布”。   不是说他真有三头六臂,而是他的悍勇近乎疯狂,宛若三国那位战神吕布一般,让敌人闻风丧胆。   抗战时期,他是最早一批进入敌后武工队的成员之一,长期潜伏、打游击、端炮楼,几乎无役不与,越是危险他越上。   很多时候别人怕死,他反而笑着往前冲,战友说他是“不要命的傻子”,可吕俊生总说:“我命硬,阎王不收。”   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四平、辽沈等大会战,那时他已是副团级军官,但依然喜欢亲自冲锋。   一次在松花江畔,他带一个连围攻敌人碉堡,其他连久攻不下,他二话不说,挎着两把冲锋枪,从侧翼翻雪堤绕过去,硬是打了个反包围,将敌碉堡一举炸毁。   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他已是老兵中的老兵,本可在后方指挥,但他依旧带兵上前线。   那场闻名全军的“黑水岭防御战”,吕俊生凭借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硬是顶住了美军两个营的轮番冲击,连续打退敌军七次攻势。   他全身上下被弹片擦伤了五处,肩膀也被炮震伤,可仍然坚持不撤。   战后,志愿军总部亲自为他记一等功一次,那时,全军上下都知道这个人,不是将军,却有将军之胆;不是战神,却屡战成名。   所有的英雄都有代价,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吕俊生的身体已彻底垮下来了。   胸腔旧伤、腿骨粉碎、内脏移位,还有长期的炮火震荡造成的神经性耳鸣和失眠。   医疗组给出评估:已不适合继续服役,必须退役静养。   组织几次想留他任职,但吕俊生却摇头:“我不适合坐办公室,我也熬不住和平的日子。就让我回河北老家,种点地,活几年是几年吧。”   他退役时,很多战友都泪目。   1955年授衔时,他的档案未进入评审视野。   按军功他绝对够资格,可因为他退役较早,又不愿意争功,始终在河北农村默默生活,几乎没人再提起他。   此后不久,军委专门派人探望吕俊生,并将他列为重点优抚对象,补发了退役津贴和荣誉证书。   但吕俊生不曾回京,也从未主动提过自己的往事,只是常在炕头上跟村里的孩子们讲“打鬼子的事”,讲着讲着,就沉默了。   他一生打了无数仗,流了无数血,最终却选择了归于平凡。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吕俊生

0 阅读:1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