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什么养活14亿人?印度赚钱堪称绝活,给中国俄罗斯上了一课。印度究竟是靠什么养活14人口的,看完他们的赚钱方式,不得不称赞一句“好活”。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印度的耕地几乎遍布全国,北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还有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到处都有肥沃的土地,为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恒河流域,北面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水汽的扩散,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水稻种植。 印度境内水系如同天然织就的灌溉网络,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众多河流奔腾流淌,为农业生产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源。依托这些丰富的水资源,印度农业灌溉面积达到惊人的680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2%,这个比例比中国高出11个百分点。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更是让印度在粮食种植上占尽先机。大部分地区终年温暖湿润,堪称农作物生长的“天然温室”。无论是喜温喜湿的水稻,还是适应性强的小麦,在这里都能茁壮生长。 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还催生出了巨量的劳动力资源。在印度,宗教文化深入人心,不少家庭秉持着传统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很多人早早离开校园。 这些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只能涌入门槛较低的农业领域,投身基础农耕劳动。 印度的农业生产方式不算先进,但廉价劳动力充足,在劳动力成本上有明显优势。想象一下,大片的农田里,众多农民辛勤劳作,这人力成本比一些机械化程度高的国家可低多了。 印度政府在农业领域的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升也功不可没。政府积极引进欧美先进农业技术和种子,推广化肥使用,改进灌溉技术,还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 上世纪80年代,印度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这些政策改革堪称关键转折点。政府持续对农业投资,使得农业在技术和生产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粮食供应压力。印度人肉类消费少,粮食消耗也就主要集中在人类食用上,而非用于牲畜饲养。印度人将牛视为圣物,很少宰杀牛,这大大减少了粮食在畜牧业中的消耗。 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稻米超1500万吨,出口粮食不仅为印度带来了经济收益和外汇收入,用于发展科技、军事等产业,还提升了印度在全球粮食市场的话语权,促使其继续扩大粮食出口,同时也为国内粮食市场提供了一定缓冲。 印度虽说是世界第二粮食大国,国内却仍有数百万人处于饥饿之中,超过1.9亿人营养不良,占全世界营养不良人口的1/4。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 《印度IT的崛起》出版发行
昨天看到一则新闻,真是把我吓得差点把早饭喷出来!印度的税务部门满世界追着比亚
【78评论】【73点赞】
隔壁家的小海
喜欢把食物做成大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