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董竹君爱上已婚的陈清泉。陈清泉的夫人对她说:“你知道破坏别人家庭很痛苦,你为何将痛苦施加于我?”,董竹君愣了一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在1900年的杭州城,董竹君出生在一个落寞的官宦人家。她的父亲因为赌博将家产输得一干二净,最后将年幼的董竹君卖到了杭州一家青楼。 在那个年代,被卖进青楼意味着命运的沦落,但董竹君凭借着自己的坚韧与智慧,始终保持着自尊与高洁。她利用青楼里的时间自学,掌握了琴棋书画等才艺,同时也学会了英语和日语。 1918年,18岁的董竹君嫁给了浙江督军张荫梧。这场婚姻看似让她找到了人生的出路,但督军府的生活并非她想象中的安宁。 张荫梧独断专行,对妻子实施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控制。督军府的富贵生活并没有给董竹君带来幸福,反而让她更加渴望自由与独立。 1928年,28岁的董竹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净身出户,带着四个女儿离开督军府。这个决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她带着女儿们来到上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初到上海时,她靠着自己的外语能力在英商公司做翻译,同时也开办了一家沙管厂。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1931年的一场意外让她的工厂被炸毁。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的董竹君一度走投无路,甚至萌生了跳黄浦江的念头。 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一位名叫李嵩高的商人伸出了援手,借给她2000元作为创业资金。董竹君用这笔钱在南京路开设了"锦江饭店"。 开设饭店之初,她深入研究上海的饮食文化,针对不同客源群体设计菜品。她既请来了江浙名厨,又引进了西式料理,使锦江饭店逐渐成为上海滩的一张名片。 在经营过程中,董竹君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她善于处理与各界人士的关系,无论是政商名流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在锦江饭店找到自己喜欢的美食和氛围。 1931年的一天,一群来自菲律宾的华侨来到董竹君的沙管厂参观考察。在这些华侨中,有一位名叫陈清泉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的初次见面是在一场商业洽谈中,董竹君希望能够吸引这些华侨投资她的沙管厂。两人在交谈中发现,彼此都对中国的实业发展抱有深切的关注。 陈清泉是菲律宾华侨中的成功商人,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他经常与董竹君探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话题。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实业救国成为了许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共同理想。董竹君和陈清泉的交往也建立在这样的共同理念之上。 随着接触的增多,陈清泉经常邀请董竹君共进晚餐,讨论企业经营和国家发展。这位菲律宾华侨展现出了非凡的见识和独特的商业眼光。 但是陈清泉已经有了家室,他按照天主教的规矩娶了一位菲律宾女子为妻。这段婚姻让他备感困扰,但作为一个天主教徒,他必须遵守教义。 1941年,董竹君为了探望在菲律宾读书的大女儿国琼,来到了马尼拉。这次重逢让两人十年未见的情谊再次升温。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董竹君抵达马尼拉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军队占领了菲律宾,董竹君和女儿被困在马尼拉。 陈清泉因为拒绝为日军效力而被捕入狱。他宁死不屈的态度展现出了一个华侨企业家的民族气节。 当董竹君得知陈清泉被捕的消息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监狱探望这位老友。这个决定让她不得不面对陈清泉的妻子。 1942年,当董竹君站在菲律宾监狱门前时,她遇到了陈清泉的妻子。这位天主教徒妻子直视着董竹君的眼睛,说出了那句让人难以回答的话:"你知道破坏别人家庭很痛苦,你为何将痛苦施加于我?" 面对这个质问,董竹君陷入了沉默。这一刻,两个女人都站在了道德的边界线上。 陈夫人最终还是接受了董竹君的帮助,因为这可能是拯救丈夫的唯一机会。她们不得不放下个人恩怨,共同为营救陈清泉而努力。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董竹君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监狱探望陈清泉。她用自己的日语能力与狱警周旋,为陈清泉送去食物和药品。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改变陈清泉的命运。1942年,陈清泉在日军的监狱中壮烈牺牲,成为了众多抗日志士中的一员。 这场生离死别成为了董竹君一生中最深的伤痛之一。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考虑过婚姻,而是选择了独身。 在接下来的67年里,董竹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和子女教育中。她坚信,培养下一代比自己的婚姻生活更加重要。 在董竹君晚年时,有人问起她为什么不再婚。她的回答很简单:"我的事业和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这个回答背后,是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事业的成功让她获得了经济独立,而子女的成长给她带来了精神满足。 四十多年后,当董竹君看到记载陈清泉等革命烈士事迹的书籍时,那段往事再次浮现在眼前。但她已经将这段情感升华为对理想和道德的坚守。
1942年,董竹君爱上已婚的陈清泉。陈清泉的夫人对她说:“你知道破坏别人家庭很痛
趣叭叭
2025-04-26 14:28:39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