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现在练得有多猛?精锐飞行员感叹:消耗的弹药量以前不敢想。 解放军现在的训练强度,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毫不夸张。央视军事曾采访陆军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们坦言“现在每年消耗的弹药量,以前想都不敢想”。这种变化背后,是全军实战化训练的深度转型。 到了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陆军PHL-191远程火箭炮对模拟目标实施饱和打击,单次齐射就消耗16枚火箭弹。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过去训练多打固定靶,现在要打移动靶、电磁干扰靶,甚至是“蓝军”动态设置的临时靶标。 如今我们实战化训练的三大突破,一是对抗强度。过去演习常预设脚本,如今“红蓝对抗”全程无预案。 2023年西部战区某合成旅演习中,“红军”刚发起进攻就遭遇“蓝军”电子压制,被迫在无通信条件下自主作战,最终弹药消耗比计划多出40%。 二是环境逼真度。高原部队在海拔5000米以上开展实弹射击,沿海部队在台风天气进行登陆演练,这些极端条件下的训练让装备和人员都接近生理极限。 三是体系融合。空军歼-20与海军航母编队协同训练,火箭军导弹部队与特战分队联合渗透,这种跨军种的“体系练兵”对弹药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国防预算达到1.78万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训练保障。更关键的是军工产能的支撑:中国155毫米炮弹年产能超过500万发,是美国的4倍以上。 这种产能优势让部队能“敞开打”,某炮兵旅在一次演习中连续发射3000发炮弹,相当于过去半年的训练量。 弹药消耗增加的同时,训练理念也在升级。过去“人海战术”式的粗放训练被精准练兵取代:陆军某旅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弹着点,使弹药消耗量减少20%但命中率提升30%。 空军则引入模拟对抗系统,飞行员在虚拟座舱中可完成90%的基础训练,实飞时直接进入高难度课目。这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模式,既节省了弹药,又提升了训练效率。 如今,外媒对解放军训练强度的提升尤为关注。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中国空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已达220小时,超过美军的180小时。这种高强度训练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部队战斗力的跃升。 2024年“环太平洋”军演中,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完成反潜、反导等课目,弹药使用效率让外军同行惊叹。 尽管训练强度大幅提升,但解放军仍在不断探索新的突破点。例如,无人机蜂群作战需要大量低成本弹药,高超音速武器训练对弹药精度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新领域的训练,正在推动军工科研与实战需求的深度融合。 从“练为看”到“练为战”,解放军的训练转型绝非简单的弹药消耗增加,而是作战理念、装备体系、保障能力的全面升级。 当飞行员说出“弹药消耗以前不敢想”时,背后是一支军队对打赢未来战争的坚定决心。
琉球群岛上空最近发生的对峙,堪称现代空战的经典案例。解放军攻击-2由无人机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