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4月26日消息,综合法新社和美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携第一夫人梅拉尼娅抵达意大利罗马,参加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葬礼时,关于关税再度发声,重点强调两点: 其一,美国当前不会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除非中方作出实质性让步或提供对等利益交换; 其二,美国再次暂停“对等关税”不太可能,因为美国人已经明白关税有多好了,大家正在适应。
需留意,特朗普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态度再度出现显著转变。就在前几日,他明确抛出美国对华降低关税的先决条件,即要求中国需率先与美国达成协议,并先行削减关税。然而,时至今日,他的要求却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执着于中国先降关税这一前置条件,转而仅期望中国能向美国作出某些让步或提供相应“筹码”。这一转变,无疑透露出其在对华立场上的又一次策略性软化。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此前给予其他国家的关税暂停期仅设定为90天,而今这一期限已悄然流逝20余天,剩余时间不足70天。在此关键时刻,特朗普却明确表态,暂停“对等关税”不太可能,这一决定无疑浇灭了众多持观望态度国家的最后一丝期待。显然,特朗普此举意在通过关税压力,迫使各国重新坐到谈判桌前与美国展开对话。然而,这种施压策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多数国家仍选择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它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期盼,中国能够在这场贸易博弈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旦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所谓的“对等关税”壁垒便将不攻自破,全球贸易秩序也将迎来新的曙光。从这个层面审视,中国所进行的这场贸易较量,已远远超越了自身利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为全球自由贸易而战的正义之战。
当前国际局势下,各国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于:在全球博弈的棋局中,中国何时将启动战略收官阶段?就当前形势研判,我国已基本完成战略布局,仅余关键一环待解,需静待欧盟作出最终决策。这一进程既考验战略定力,亦关乎国际格局的深远走向。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既然各国都在盼着,那咱们中国何时收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咱们现在就差最后一步了,这一步是:我们需要等待欧盟做出最后的决定。
当前局势显示,特朗普的“联俄抗中”战略遭遇重挫,日本与韩国亦不再是其可依赖的盟友。在此情形下,特朗普似乎别无他选,唯有重启拜登政府时期的“联欧抗中”路线,试图与欧盟携手。然而,对于这一动向,中国方面显得颇为从容,坚信欧洲不会再轻易倒向美国阵营。支撑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从欧洲的安全格局来看,其最大威胁并非源自中国,而是近在咫尺的俄罗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本无实质利益纠葛,其先前介入更多是出于对美国的附和。反观俄罗斯,对欧洲构成的是实实在在的地缘政治压力。特朗普政府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让欧洲深感失望,认为美国在此关键时刻未能与欧洲站在同一战线。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欧洲对美国的不信任感,使得未来欧洲在战略选择上,对美国将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其二,从经济层面考量,欧洲虽然与美国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中国市场对其而言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关键。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群体,为欧洲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前景。相比之下,尽管美国市场重要,但欧洲企业深知,完全放弃中国市场将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尽管当前欧洲在政治上可能仍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利益的驱动将迫使欧洲政客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毕竟,对本国民众负责、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才是他们的首要职责。这一大趋势,不会因短期的政治波动而轻易改变。
当前,中欧之间尚有多项具体议题的谈判处于推进阶段,与此同时,美欧之间的关税磋商也仍在持续。欧洲方面自然期盼局势能朝着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方向演变:既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化与欧洲的合作,又渴望美国能在关税问题上做出让步,降低对欧关税。 然而,坦率地讲,欧洲这种过于理想化的盘算,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次,尽管中国并未采取“逼迫”手段要求欧洲在中美之间“二选一”,但国际局势已然发展至需要欧洲做出明确抉择的关键节点。毕竟,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日益复杂的当下,欧洲无法再继续在两大经济体之间摇摆不定。 倘若欧盟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做出这一关键选择,那么欧盟成员国之间因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的分裂,恐怕将难以避免。后续局势究竟会如何演变,让我们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