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丛条怪石图卷》乃苏轼(东坡)绘枯木、竹石题材, 体现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美学观。 鲜于枢跋文作于大德五年(1301年)前后,即其晚年艺术成熟期。 此时赵孟頫已提出"书画同源"理论,鲜于枢此跋可视作对友人艺术主张的呼应。 此跋笔法中侧并用,节奏跌宕 起笔多侧锋切入,如"坡"字撇画如刀劈斧斫; 行笔转中锋铺毫,"木"字竖画浑厚如绵裹铁。 借鉴怀素草书笔意,"石"字口部转折处突作顿挫,形成"屋漏痕"质感。 结体布局奇正相生,空间留白 "丛"字上部攲侧,下部以稳健短竖平衡,暗合东坡"端庄杂流丽"的审美追求。 行距疏朗,字间气息贯通,如"篠"字下部留空,与画中竹叶疏影形成视觉呼应。 墨色枯润交响; 通过调节运笔速度,使"枯"字墨色焦渴如古藤,"润"处则水墨氤氲,暗喻画中枯木逢春的哲学意蕴。 此跋凝练含蓄,反映其晚年向晋唐韵致的回归,与赵孟頫复古运动形成暗合。
《枯木丛条怪石图卷》乃苏轼(东坡)绘枯木、竹石题材, 体现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
邦丝聊文化
2025-04-27 19:13:1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