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南极相关的国际会议上,中国被强行请出场外。两年后,当中国代表再一次带着中国南极考察团所取得的成就赶赴会场时,却狠狠打了各国的脸。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当年作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的中国被请出门外,为了一雪前耻我国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在南极白雪皑皑的大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是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落成典礼上的场景。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终于建成,这一刻,郭琨再一次流下了热泪。与两年前在澳大利亚会议上的屈辱泪水不同,这次是扬眉吐气后的喜极而泣。 时间回溯到1983年。当年6月8日,中国正式向美国政府交存加入书,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这个消息让时任南极考察办公室主任的郭琨异常兴奋。同年,澳大利亚邀请中国参加第12次南极国际会议,郭琨被任命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带领12名极地专家前往澳大利亚参会。 临行前,郭琨充满期待,认真准备了大量会议材料。南极的开发对中国意义重大,参与国际会议能够帮助中国争取更大的话语权。然而,当他们到达会场后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待遇。 "我们在领取会议材料时,发现其他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叠,而我们却只拿到了零星的几张纸。"郭琨回忆道。这几张纸上仅仅简单介绍了会议进程的大纲,对具体问题避而不谈。尽管如此,郭琨在会场上仍然侃侃而谈,发表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赢得了不少国际科学家的赞赏。 经过两天的详细讨论,会议主席宣布对《南极条约》的有关问题进行第一轮表决。就在郭琨准备投票时,会场上英美两国代表却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要求——请中国代表团暂时离开会场,到大厅"喝咖啡",等待投票结果。 英美代表的理由是:只有《南极条约》的协商国才有表决权,中国作为缔约国,没有在南极考察的经历,所以只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更令人气愤的是,会议主席明显偏袒英美代表,强行将郭琨一行人"请"出会场。表决结束后,投票结果也未告知中国代表团。 郭琨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代表团之所以遭此待遇,一方面是西方国家的刻意刁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确实没有在南极建站,给了他们口实。要想打破西方列强对南极科考的垄断,中国必须在南极建立自己的考察站。 经过详细研究,决策层选定了1985年年初作为建站时间。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南极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南极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处于极昼,另一半处于极夜,加上常年肆虐的狂风,真正适合建站的黄金时间只有每年11月底到次年3月初的短暂夏季。国家将考察编队出发时间定在了1984年11月20日,就是为了赶上这个建站窗口期。 为了这次任务,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共同协调下,"向阳红10"号和"J121"号船被选为考察编队的主力。"向阳红10"号是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曾在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和同步通信卫星等科研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而"J121"号则是一艘刚下水不久的国产远洋打捞救生船,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还特意返厂经过仔细检修。 这次任务得到了国家最高层的支持,邓小平亲自为考察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海军司令刘华清在接见国家海洋局局长罗如钰后,立即下令:"首次考察南极需要开通新的航线,这是海军的职责,这次行动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非凡,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1984年11月20日上午,考察编队从上海启航。两艘船上载有上千吨考察物资和519名相关人员,其中包括上百名顶级专家、工程师、后勤保障人员以及随访记者。从中国到南极的路程近两万海里,要跨越98个纬度,船队需要横穿太平洋、进入大西洋才能抵达南极。这样远程的航行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首次尝试。 出发前,所有队员都签下了"生死状"。郭琨回忆说:"我的夫人给签的字。没有多余的话,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见。"带着这样的决心,考察队踏上了征程。 然而,危险很快就来临。11月23日,考察编队刚驶出长江口就遭遇台风侵袭。海面波涛汹涌,不断拍打着船只。虽然台风报告为9级,但实际风力远超预测,连配备了十二级防风系统的"J121"号都受到重创。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11月25日凌晨。"J121"号主机舱突然传来爆炸声,惊醒了轮机班班长高兴洲。检查后发现,主机第一缸的活塞冷却管支架破裂,冷却水正从管道口不停外流。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整个发动机失效,使船只丧失全部动力。 此时,考察队面临两难选择:返航修理或继续前行。返航意味着浪费宝贵时间,建站计划可能推迟一年;但继续前进则存在巨大安全风险。经过彻夜研究,技术人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封缸。他们将受损的蒸汽缸彻底封死,依靠其他8个缸提供动力。这种做法十分冒险,一旦遭遇风浪,动力不足可能威胁全船人的安全。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选择了冒险前行。 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12月25日,"J121"号顺利抵达南纬60度,实现了中国船只首次驶入南极的历史性突破。
1983年,在南极相关的国际会议上,中国被强行请出场外。两年后,当中国代表再一次
熹然说历史
2025-04-27 23:29:34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