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曾评价他:一个人顶十个师!但到今天却没人记得他,他是唯一一个死后才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牺牲之前,他紧紧怀抱实验数据,尸骨无存,但资料却还在,周总理听闻,失声痛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首都机场附近的天空阴云密布,一架军用飞机在距离地面仅400米时失控坠毁,爆炸的火光划破了黎明的寂静,机上14人中,仅一人重伤生还,其余全部罹难。 在熊熊烈焰中,救援人员发现了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核物理学家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相拥,烧焦的遗体间夹着一个几乎完好的公文包,公文包内,是郭永怀从青海带回的热核导弹试验绝密数据,他用生命守护了这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资料。 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闻讯失声痛哭,这位被钱学森誉为“一人可抵十个师”的科学家,以59岁的生命为代价,书写了中国科技史上最悲壮的一页,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死后获颁金质奖章的烈士,却鲜为人知。 郭永怀的成长之路,是一部从农家子弟到科学巨匠的奋斗史,1909年,他出生于山东荣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求学之路起步晚于同龄人,但他凭借刻苦与天赋,29岁时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在那里,他与钱学森结为挚友,共同攻克了航空史上继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的又一里程碑——“声障”难题,郭永怀提出的“上临界马赫数”概念,经实验验证后震动学界,使超音速飞行成为可能。 他因此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院的支柱人物,月薪高达800美元,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然而优渥的条件从未动摇他心中的信念: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在美国,郭永怀面临过诱惑与考验,当被邀请参与机密项目时,他在一份问卷上被要求回答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他毫不犹豫地写下“否”,以一字之简,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1956年,当中国政府与美国谈判允许科学家回国的消息传来,钱学森在信中催促:“永怀,快来!力学所等着你!”这封信点燃了他的归国热情。 为避免美国阻挠,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决定——将毕生研究手稿付之一炬,妻子李佩不舍地劝阻,他却说:“知识在头脑中,他们拿不走。”同年9月,郭永怀携妻女踏上归途,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回国后,郭永怀被聂荣臻将军委以重任,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发,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领导,同时成为核武器研究所副院长,与王淦昌、彭桓武组成研发核心。 在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基地,条件艰苦到令人难以想象:帐篷里抵御西北寒风,咸碱水难以下咽,伙食只有硬馒头和土豆白菜汤,年过半百的郭永怀却毫无怨言,带领团队日夜奋战。 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蘑菇云升起的瞬间,他激动得泪流满面,缓缓坐下,感慨祖国终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除了核武器,他还参与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研制,成为“两弹一星”事业中唯一全面参与导弹、核弹、卫星三项工作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项热核导弹研发的关键线索,为尽快将成果汇报至北京,他不顾连日疲惫,谢绝了朋友建议的火车或白天航班,执意乘坐夜间军用飞机。 谁料,这架飞机在降落时失控,坠毁于距离机场仅一公里的玉米地,救援人员在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相拥,公文包被他们用身体护在中间。 包内的绝密数据完好无损,而郭永怀的生命却永远定格,据生还者回忆,飞机剧烈晃动时,有人高喊“我的公文包!”那正是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国家使命的坚守。 22天后的12月27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西北大漠上空的蘑菇云承载了郭永怀未竟的梦想,两年后,“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奏响了中国的太空之声。 这些成就,都是对他最好的告慰,1999年,国家为23位“两弹一星”元勋颁发金质奖章,郭永怀是其中唯一以烈士身份追授的科学家,他的妻子李佩代领奖章,默默守护着丈夫的遗物,仿佛他从未离开。 郭永怀的牺牲震撼了无数人,但他的名字却逐渐淡出公众视野,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让他的精神在星空中永存。 他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爱国、何为奉献,钱学森曾说:“如果我抵五个师,永怀可抵十个。”这不仅是对他科学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无私精神的礼赞。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祖国夜空中闪亮的星》
钱学森曾评价他:一个人顶十个师!但到今天却没人记得他,他是唯一一个死后才被授予“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4-28 09:53:0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