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豁免?中方不吃这一套,规则先讲好,不然一台压缩机也别想拿

远敏聊 2025-04-28 16:05:07

4月下旬,印度政府发布紧急公报,宣布未来一年内,无需印度标准局(BIS)认证,就可以从中国进口制冷量2冷吨以下的空调压缩机。一时间,印度媒体欢欣鼓舞,空调制造商松了一口气。可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这种“救急式豁免”,不仅救不了印度,更动不了中国。因为,中方真正的底牌不是“供货”,是“定规”。 压缩机这种核心零部件,可不是想买就能买的消费品。它背后是生产排期、海运通道、出口许可、质量标准、售后支撑一整条供应链的连锁配合。简单说:不是你印度想豁免一年,我中国厂家就随时开仓放货。

尤其是这年头,国内压缩机厂商本身就满负荷在跑,为欧美、东南亚、中东市场排单,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集装箱,都对应着实打实的现金流和战略布局。而印度这一年期豁免,本质上是什么?是拿“临时采购权”来换压缩机的生产配额。可问题是,凭什么?如果规则不明确,关税怎么收,验货标准怎么定,付款周期怎么走,退货责任怎么划,中方厂商凭什么空出宝贵的生产力,临时救你一票? 行业内部其实早就有共识:如果印度政府不提前锁定三年期以上的订单量,且不给出明确的贸易便利承诺(包括海关通关优先、人民币结算试点、税收优惠等),中方主流压缩机厂商根本不会全力响应。现在看,表面是印度放宽了政策,实际上是双向博弈的开局。 更何况,中方厂家对这种短期豁免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就有多国试图靠“临时豁免”方式突击采购中国产零部件,但最后被打了回票。原因无他,供应链不是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它是要长期信用支撑和供需关系绑定的。

尤其是在今天,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压缩机产业地位更加硬气。据国际冷链协会(GCC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中小型空调压缩机出口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占到67%。在特定细分领域(如高能效比、小型多功能压缩机),中资企业全球份额甚至高达72%。在这种盘面上,中方压根不缺买家。东南亚、非洲、中东,各大市场抢着要压缩机补库存。东盟国家今年对中国产家用压缩机的需求增长超过28%,越南单一市场就上涨了32%。简单讲:印度不是香饽饽,是来求人的。 如果印度想以一年豁免换取源源不断的压缩机,那就得明白,这不只是买卖,是谈判,是交易,是规则重签。这才是中方这次面对印度豁免真正的心态:不是看在“朋友情面”,也不是单纯“卖货赚钱”,而是:规则先立住,信用先锁死,否则,别想一台压缩机出厂。

据行业消息,今年3月起,包括美芝、凌达、海立等主力厂商,在对印度出口计划上,都上调了信用审核标准和提前支付比例要求。换句话说,不是你下单我就供,是你先给足条件,再谈交货。而且,中资在印度本地设厂(比如美的在古吉拉特邦的压缩机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供应链,但也明确设了内部政策,优先供给符合完整采购链条要求的本地伙伴,不接受临时豁免型紧急插单。 所以,这次看似印度赢了豁免权,实际上,是在走向一场“规则再议价”。空调开不了,是印度的问题;压缩机卖不卖,是中方的主动权。别再以为豁免一年就能解套。市场不是情绪化救火,是一场体系化的利益谈判。压缩机这种核心供应链环节,早已不是谁想要谁就能拿到手的便宜货。

更关键的是,全球产业链正在重组。中方企业手里攥着的不只是产能,还有话语权、信用权、定价权。印度想从供应链里拿东西?行。先签规则。不签?那对不起,不是一台压缩机不给,是一整个供应链都敬而远之。 这就是今天,中方在看印度所谓“豁免令”的真正态度。规则没谈拢,哪怕夏天热到炸,压缩机一台也别想拿。

0 阅读:281
远敏聊

远敏聊

远敏聊,给你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