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便起了好奇心,想检验一下。某一天,司马懿背对着曹操向前走,曹操突然开口:“仲达,等一等!”司马懿猛一回头,果然露出了“狼顾之相”,他的脸向后,身子却面向前。曹操被他这模样吓了一大跳,骤然对他起了杀心。 公元208年,天下已被拦腰分成数块,曹操手下的将领正在紧张准备南征,欲一举扫平天下。消息灵通的司马懿明白,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的邀请已不容推辞。 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可谓是复杂。多年前,曹操初次征召司马懿,司马懿以装病为由拒绝了。那时曹操虽有怒意,却也无可奈何。但如今曹操北方大局已定,势力强盛,再次派人去找司马懿时,便下了死命令:"如果司马懿敢拖延盘桓,不必废话,逮捕入狱!" 司马懿闻讯后,心中惊惧不已。他深知曹操性格多变,杀伐决断,不给自己任何回旋余地。无奈之下,他只得规规矩矩前往曹操帐前,担任文学掾一职。自此以后,司马懿表现得极为忠诚,为曹氏集团出谋划策,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智慧。 然而,曹操心中却始终对这位谋士存有疑虑。一次,曹操梦到"三马同食一槽",醒来后心神不宁。他找来擅长解梦的谋士询问,有人解释道:"'马'与'司马'谐音,'槽'与'曹'同音,恐怕是不祥之兆啊。"曹操听后,对司马懿的怀疑更深了一层。 曹操想起坊间流传的关于司马懿的传言——据说他有"狼顾之相",就是上身不动,头却可以转动如狼一般,这被视为凶残反叛之相。心中好奇又警惕的曹操决定亲自验证。 那是个普通的日子,司马懿照常向曹操汇报军务,汇报完毕后转身准备离开。曹操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突然开口:"仲达,等一等!" 司马懿毫无防备,条件反射地回头应声,但身体却仍然保持向前的姿势,头部竟然完全转到了后方,目光直视曹操。这一幕正好被曹操尽收眼底。 曹操见状,心中顿时冰凉,表面上不动声色,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话便让司马懿离开了。但从那天起,曹操心中对司马懿的杀意已然萌生。他后来私下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司马懿不是甘于做臣子的人,日后必定会威胁曹家的统治。 司马懿虽然不知道曹操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狼顾之相",但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察觉到曹操对自己的态度有所变化。为了自保,他不得不更加谨小慎微,一步都不敢走错,竭尽所能为曹操效力,希望能消除对方的疑虑。 司马懿与曹丕的友谊是他在危险境地中找到的救命稻草。曹丕不仅是太子,更是一位对人才极为爱惜的明君。当曹操向曹丕透露对司马懿的疑虑时,曹丕挺身而出,力保司马懿。曹丕向父亲解释,司马懿是自己不可多得的谋臣和朋友,不应轻易处置。正是这份情谊,使司马懿暂时避过了一劫。 然而,仅靠曹丕的庇护还不足以完全消除风险。司马懿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于是更加小心谨慎,对曹操忠心耿耿,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入研究曹操的性格、喜好和思维方式,在每一次军事建议和政治决策中都考虑周全,确保万无一失。司马懿就这样在刀尖上行走,靠着过人的智慧和极大的忍耐力,逐渐在曹魏集团中站稳了脚跟。 时间向前跳转数十年,来到诸葛亮北伐曹魏的上方谷之战。此时的司马懿已成为曹魏军事统帅,与诸葛亮隔山相望。诸葛亮精心设计了一场火攻,几乎将司马懿一举歼灭。然而,就在大火即将吞噬司马懿军队的紧要关头,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浇灭了烈火,司马懿死里逃生。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谋划失败,但实际上,诸葛亮是有意为之。他深知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和野心,明白这个人不会甘心屈居人下。当时的蜀汉已经国力衰弱,刘备之子刘禅又懦弱无能,难以与曹魏长期抗衡。诸葛亮放走司马懿,便是希望他成为曹魏内部的隐患,日后自己牵制曹魏。 历史证明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曹操死后,司马懿继续辅佐曹丕,后又辅佐曹叡,看似忠心耿耿,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实际统治权,完成了他隐忍多年后的翻身一击。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承父志,继续掌控朝政。公元264年5月,魏元帝被迫拜司马昭为相国,并封为晋王。一年后,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建立晋朝。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孙吴,完成了统一大业。
曹操曾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便起了好奇心,想检验一下。某一天,司马懿背对着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28 21:33: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