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呼和浩特的两名小学生在白塔里玩耍时,无意间从墙缝里抠出了一张旧黄纸,正当要烧掉黄纸引火时,被一老者发现了,老者拿过旧黄纸一看,大喜,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啊! 老吴站在夕阳下,望着眼前两名正要点火的小学生,心脏猛地一跳。那张他们手中将要用作引火物的泛黄纸张,即使在暮色中也散发着不寻常的气息。 老吴一把夺过黄纸,手指触到纸张的瞬间,后背窜起鸡皮疙瘩——这料子比供销社的麻纸厚实,暗纹摸着像蚕丝。三十年前在故宫当学徒时,他见过类似的古纸,师父说这叫"楮皮纸",元朝以后就绝了手艺。俩熊孩子还在嘟囔"这破纸点不着",老吴已经哆嗦着摸出放大镜,黄纸上"中统元宝交钞"几个字刺得他眼眶发酸。 这出荒诞剧早埋着伏笔。老吴年轻时在故宫抄过《元史》,记得忽必烈拿桑树皮造钱纸的记载。后来调到内蒙古文物局,成天对着白塔的辽代砖雕发愁——谁能想到千年古塔最值钱的宝贝,竟塞在熊孩子够得着的墙缝里?他连夜把黄纸泡进甘油,字迹浮现的"动字料390光字号51"让他倒抽凉气,这串密码般的编号,和《马可波罗游记》里"大汗纸币"的防伪特征严丝合缝。 纸币的流转史比谍战剧还刺激。当年蒙古商队揣着中统钞沿草原丝路西行,白塔正是商旅歇脚的烽燧。或许某个胡商登塔远眺时,这张十文钱纸钞被风吹进墙缝;也可能战乱年代,逃难的汉人把家当藏进佛塔求生。最讽刺的是,七百年前让欧洲惊叹的"东方点金术",差点被俩孩子当柴火烧了。 老吴上报时留了个心眼。他没提小学生发现的过程,只说"巡查时意外收获"——那年头私人持有文物能判刑,他可不想让孩子背上"盗宝"罪名。专家鉴定那天,局长盯着纸币上的九叠篆防伪纹直咂嘴:"这手艺现在都仿不来,古人咋想的?"没人注意老吴在角落苦笑,他当年在故宫学的裱糊手艺,如今连个徒弟都找不到。 白塔从此多了个传奇。游客们挤在展柜前看"世界最早纸币",导游把发现过程编成"神佛显灵"的故事。只有老吴每年清明去塔前烧纸钱——不是给古人,是给那些没来得及现世的文物。当年修复白塔时,工人们随手丢弃的碎瓷片里,后来拼出了国宝级钧窑香炉,这事他憋着没说。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
【78评论】【110点赞】
用户65xxx00
没说你咋知道的?鬼给你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