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杀了三个人,怎么变成了两个?”2005年,一名罪犯在法庭上对法官大喊,法庭内哄堂大笑。而这名罪犯这么做,不是挑衅,是承认罪证也是为了帮一名警察。 2005年,河南荥阳法庭上,罪犯王书金一句喊话让人笑出了声:“我明明杀了三个人,怎么变成了两个?”笑声背后,却藏着沉重的真相。这句话不仅暴露了他的罪行,还牵出了一桩尘封多年的冤案——聂树斌案。一个普通青年被错判死刑,一个罪犯无意间成了关键线索。 聂树斌案得从1994年说起。那年8月,河北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一个叫康某的年轻女子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嫌疑人——21岁的聂树斌。他是鹿泉县一个厂里的工人,平时老实巴交,没啥不良记录。可在审讯中,他承认了罪行,加上有个目击者指认,法院没多犹豫,判了他死刑。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枪决,连家属都没通知。他的父母聂学生和张焕枝不信儿子会干这事,开始到处申诉,想给儿子讨个说法。 申诉这路走得太苦了。聂树斌的父母跑了无数趟法院和相关部门,每次都被一句“证据确凿”挡回去。他们不死心,觉得自己儿子是冤枉的,可没人搭理他们。整整十年,案子就像扔进大海的石头,没一点动静。 事情在2005年有了转机。河南荥阳警方抓了个叫王书金的家伙,这人是个连环犯,交代了好几起案子,其中就提到了1994年石家庄那起杀人案。警察一听懵了,这案子不是早就结了吗?聂树斌不是已经被枪毙了?王书金却说得有鼻子有眼,时间、地点、受害者特征都对得上。负责这案的广平县公安局副局长郑月成坐不住了,他觉得这事不对劲,得查清楚。 郑月成翻出了聂树斌案的卷宗,发现问题不少。聂树斌的供词是主要证据,但没啥硬核物证支持,比如指纹、血迹啥的,全靠口供和一个目击者的话。反过来看王书金,他交代的细节跟案子吻合得吓人。郑月成跑了两地,找证据、问证人,还跟聂树斌的父母联系上,告诉他们这事有希望翻过来。聂家父母一听,眼泪都下来了,觉得自己儿子的冤屈终于能洗清。 这事慢慢传开了,媒体也开始关注。舆论一闹,压力就上来了。2014年,最高法让山东高院复查这案子。复查一看,证据全是窟窿,原判根本站不住脚。到了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再审,直接推翻了原判,宣布聂树斌无罪。这离他被枪决已经21年了,正义来得太晚,但总算来了。 聂树斌案不是个例,它戳中了司法的老问题。证据不扎实、程序不透明,硬生生把一个无辜的人送上了死路。王书金这人虽然是个罪犯,但他的供词无意中帮了忙,让真相浮出水面。郑月成这样的基层警察也功不可没,他没啥后台,就是凭着一股子正义感硬扛,把案子推到了聚光灯下。 这案子平反,不光是聂树斌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媒体吵吵、老百姓盯着,最后才有了结果。可想想看,21年啊,一个家庭熬了多久?为啥一个冤案能拖这么久?这里头的问题太多,咱们得好好想想,别让这种事再发生。 聂树斌案让人既欣慰又憋屈。欣慰的是真相大白了,憋屈的是这代价太大。司法不是万能的,但它得严谨,程序得公正,不然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聂树斌。
“我明明杀了三个人,怎么变成了两个?”2005年,一名罪犯在法庭上对法官大喊,法
只言片语里
2025-04-29 10:38:06
0
阅读:739
方天画戟
王书金也是一个有良心的罪犯,否则,这世上……
水上漂漂
就是发宫的一句话你就蘑菇炖鸡了。
用户98xxx37
小编写文章严谨一点,是郑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