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版税?”当时穷的吃了六年馒头咸菜的陈忠实愣了一下,随口说了句:“你说咋弄就咋弄”。 回望1988年,那是陈忠实开始动笔《白鹿原》的一年。 他已经写过不少作品,在陕西文坛小有名气,但他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想写出真正属于这片黄土地的作品,写一部能穿透中国农村社会百年变迁的长篇巨著。 为了这个目标,陈忠实几乎清空了自己所有的安排,一头扎进了那个叫“白鹿原”的世界。 白鹿原,不只是一个虚构的村庄,它承载着历史、家族、权力、信仰与欲望的沉浮。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陈忠实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从晚清到民国,从解放战争到土改,哪一段都不敢略过。 他走访过西安以东几十个村庄,和当地的老乡、老干部、民俗专家反复交流,一点一滴地积累素材。 他曾在县志办公室连续蹲点十几天,为的是翻阅一份已经泛黄的民国时期地契记录,也曾在雨夜翻山越岭,只为与一位百岁老人面对面聊聊“族长”制度。 创作期间,陈忠实几乎与世隔绝。 他住在西安市郊的一个简陋小屋里,屋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一张书桌,一盏灯,一台老旧的手摇打字机。 每天清晨五点,他便起床磨墨写字,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冬天寒风刺骨,他穿着棉袄打字,手都冻得麻木,仍不停笔。 夏天酷热难耐,他满头大汗,衣服常常湿了干、干了又湿。 他最穷的时候,连续六年吃的都是馒头和咸菜,实在腻了,偶尔买点辣椒解解馋。 朋友来访,看他住处简陋、食物单调,不禁问他:“你为啥非得这么拼?写小说又不是挣大钱的活。” 陈忠实只是笑笑,说:“我心里有个原,那个原上的人和事在喊我,我得把他们写出来。” 那几年,他几乎没参加任何文学活动,也婉拒了不少讲座和评奖邀请。 有人说他“孤僻”,有人说他“轴”,可陈忠实心里清楚,他要的是一部能“立得住”的作品,而不是短暂的掌声。 1992年,《白鹿原》初稿完成,厚厚一摞,整整七十多万字。 可他自己却把稿子反复推敲,一年之内重写了三遍,删了又改,改了又删。 有人说他“太较真”,可他知道,写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之书,容不得半点敷衍。 1993年,当《白鹿原》终于敲定出版时,编辑对他说:“你是要稿费还是版税?”陈忠实一愣。 这么多年,他几乎没怎么考虑过报酬的事——他甚至不知道稿费和版税哪个划算。 生活的清贫没有把他打倒,但他也不是不缺钱的人。 他只是太专注于这部作品,把现实的物质考虑全都抛在了脑后。 于是他笑笑,说:“你说咋弄就咋弄。” 谁能想到,这部起初无人敢接手的“大书”,一出版便震撼全国。 《白鹿原》不仅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被誉为“描写中国农村百年变迁的史诗”。 许多读者读完后泪流满面,评论家盛赞它“沉郁厚重、气象万千”,更有学者称它“超越了纯文学的范畴,成了一部文化志”。 陈忠实凭《白鹿原》一书,名利双收。 但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写《白鹿原》,不是为了得奖,更不是为了钱。是因为我觉得那一段段生活,那一位位人物,值得被记住。” 他用五年的时光,走完了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文学长路。 他曾说:“一个作家要把脚踩进泥土里,才能写出有根的文字。”而《白鹿原》,正是他在泥土中用血汗浇灌出的文学之花。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忠实
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
戴梦维微微
2025-04-29 12:27:04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