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一提到人情世故就头疼?说白了,就是这代人跟传统那套社会规则之间,隔着一层怎么都捅不破的窗户纸。 老一辈讲究的“人情往来”,在年轻人眼里早就变了味。表面上是礼尚往来,实际上是资源交换的遮羞布;嘴里说的是“为你好”,骨子里却是对个体边界的侵犯。 这种割裂感,就像用智能手机的人突然被塞回BP机,怎么都别扭。 以前物资匮乏的时候,人情世故是生存策略。谁家盖房子得全村帮忙,哪家孩子考上大学要摆几十桌谢客,这种“报团取暖”的逻辑在熟人社会里行得通。 可现在呢?年轻人找工作靠简历和能力,生病有医保和互联网问诊,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打开外卖软件而不是敲邻居的门。 传统人情那套“今天送你两斤肉,明天求你办件事”的交换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面前,显得既低效又多余。 更要命的是,很多所谓的“人情”早已脱离了情感本质,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算计。 比如职场里的酒局,领导灌你酒不是因为看得起你,而是想试探你的服从性;亲戚给你介绍对象不是真关心你,而是想炫耀自己人脉广。这种充满算计的“人情”,谁受得了? 再看看社交媒体时代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了在朋友圈点赞代替登门拜访,用表情包表达关心胜过提着礼品串亲戚。 虚拟社交的便捷,让现实中的人情往来显得格外繁琐。就像有人说的:“我在游戏里跟队友配合打副本,比跟七大姑八大姨聊家长里短更有真实感。” 更讽刺的是,传统人情世故讲究的“等级尊卑”,跟年轻人追求的平等观念完全对冲。 长辈们还在用“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来压制晚辈,可年轻人心里想的是:“你那套经验在这个时代可能早就过时了。”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人情世故成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当然,年轻人讨厌的不是人情本身,而是被异化的人情世故。 他们反感的是“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潜规则,厌恶的是“喝大酒才能谈生意”的畸形文化,更拒绝被“人情债”绑架一生。 这代人更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而不是靠虚头巴脑的客套维持关系。就像有人在网上说的:“我宁愿跟朋友AA制吃火锅,也不想在酒桌上被灌到吐还得赔笑脸。” 这种选择,不是年轻人不懂事,而是他们用脚投票,拒绝为陈旧的社会规则买单。 说到底,人情世故的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发现,通过个人努力和契约精神能获得更公平的机会时,自然会抛弃那套靠人情攀附的老路。 这种割裂感,其实是社会进步的阵痛。旧的规则在瓦解,新的秩序在建立。年轻人不是在对抗人情,而是在重构更符合时代的人际关系。 等这代人真正掌握话语权,或许人情世故会变成另一种更舒服的样子,就像麻将可以不赌钱,人情也可以不掺杂质。 到那时,可能就没人再纠结“人情世故该不该讨厌”了,因为大家早就找到了更自在的相处方式。
人品差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识好歹。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