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敬…… 1944年初,二战东线战场上,德军已经不是当年那支横扫欧洲的铁军了。苏军趁着冬季攻势,势头猛得像脱缰的野马。德国第8集团军在乌克兰的切尔卡瑟突出部被围了个结实。6万德军对上50万苏军,人数差距悬殊,装备也扛不住苏军的炮火轰炸。突出部就像个大口袋,德军被死死困在里面,外面是苏军的坦克和步兵,里面是越来越少的弹药和希望。 施特默尔曼当时是第8集团军的司令,这位老将是德国陆军里的硬茬。他1888年出生,从小就立志当兵,一战打过,经验丰富。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带兵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作战,战绩不错,连希特勒都给他发了骑士铁十字勋章。1943年升上将,接手第8集团军,可没过多久就碰上了这场硬仗。 被围之后,苏军派人劝降,条件挺宽松:放下武器就能活命。可施特默尔曼没犹豫,直接拒绝。他不是那种贪生怕死的人,在他眼里,军人投降比死还丢人。他那句“军人就该战死沙场”不是喊口号,是真打定了主意要拼到最后。 突围是唯一出路,但难度大得吓人。苏军防线厚实,德军又缺粮少弹,伤员还一大堆。施特默尔曼做了个狠决定:轻装上阵,把重装备和重伤员留下,给部队争取时间。这不是啥浪漫的选择,是战场上没办法的现实。他知道突围不一定成功,但总比坐着等死强。 1944年2月11日,突围开始了。德军这边,曼施坦因元帅带着第三装甲军在外接应,600多辆坦克硬往苏军防线撞,撕开个口子。施特默尔曼指挥部队往外冲,党卫军维京师打头阵,士兵们拼了命往前跑。天公作美,一场暴风雪突然来了,苏军增援被堵在路上,德军抓住了这天赐的机会。 可这不是啥轻松的逃亡,是拿命换来的血路。枪林弹雨里,德军死伤惨重,施特默尔曼选择殿后,带着最后一批人挡住苏军追击。60多岁的老将亲自上阵,扛着步枪跟士兵一起打,最后倒在了雪地里。他死了,但4万多德军靠着他的牺牲突了出去。虽然德军损失过半,但这仗打得够硬气。 战后,苏军清理战场,找到了施特默尔曼的尸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还攥着步枪,躺在那儿一动不动。苏军指挥官科涅夫被震住了,这老头儿明明可以投降,却选了条死路,还救了那么多部下。科涅夫觉得这不是一般的敌人,是个值得敬佩的军人。他下令鸣枪致敬,还按军礼下葬,这在残酷的战争里可是罕见的事儿。 苏军为啥这么干?不是施特默尔曼帮了他们啥忙,而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硬气劲儿,连敌人都服气。战场上,生死是常态,但这种拼到底的精神,太少见了。 施特默尔曼的事迹没被埋没。这场战役后来叫“切尔卡瑟口袋战”,他也成了德国军人里的典型。他的故事传开后,被写进书里,拍成电影,不光在德国,连国外都挺关注。不是因为他打赢了,而是因为他打出了军人的骨气。 当然,他是德国将领,站在苏军对立面,身上也带着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可抛开立场,单看这场仗,他的选择和牺牲确实让人没法不感慨。历史学家研究二战时,切尔卡瑟战役常被拿出来说事儿,他的名字也总被提起。
抗战时期,伪满军警为什么比华北伪军更卖力气?我们可以发现,抗战时期伪满军警大部分
【1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