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就是不说再见!|再读申请书

望宁煤 2022-07-08 14:45:05

今日分享人

严东 陈晓军

金能煤业分公司

1他们选择留下

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无不怀念惠农区那些年的繁荣景象,这座依煤矿而兴起的城市,承载了多少人的童年欢乐、青春梦想和希望寄托。严东和陈晓军是如今还坚守在金能煤业分公司的矿工一员。

严东与井下通话中

严东的老家在陕西,母亲是甘肃人,都是当年支宁来到惠农区的。“咱们这边好多都是支宁过来的,从我能记事起,这边全是荒地和大土坑,大家就在这荒地上盖平房,后来盖起了楼房,一步一步越来越好。”严东回忆说。严东的童年就是每天沿着黄河边走路到二矿小学上学,周末去二矿市场上逛街,“那个时候很繁荣,人特别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全是熟人,现在全部拆迁了,人都搬走了,年轻人不爱在这呆,都往银川走了。”

2我去了宁东,但是又回来了

陈晓军的女儿选择留在了惠农区工作,这让陈晓军十分欣慰。留在惠农区的人也不是没想过去外面,陈晓军是2008年第一批去宁东的,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决定回来。“那时候我孩子还小,我的亲人也都在惠农区,我确实撇不下家里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我闺女要留下我很支持,年轻人都走了,城市就不发展了,一个人走了,撇下的是两代人,其实很多过去走了的人,现在也希望能回来,因为他们的父母也在这里,这里能恢复生产是我们最盼望的事情。”

陈晓军在巡检签字

3两头不见太阳的日子过去了

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这里开荒拓土,从地下运出的块块乌金,平地而起的栋栋高楼,都见证了他们的汗水与成绩。往昔峥嵘岁月,辛苦又充满了希望,回忆起那段时光,陈晓军十分感慨:“以前上早班,我们那时候叫两头不见太阳,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我们就到了井下,等下井上来,太阳已经下山了。”

陈晓军在工作中

回忆过去,陈晓军感慨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以前比起来是天壤之别。“当时条件确实差,我们采煤班一个班四五十人,搭柱子、支护、除渣除煤都是人工在干,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摩擦支护,那个时候设备都是非常原始的,有一次冒顶,设备埋在了里面,我们在高温的井下整整干了22小时,抢救设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重点进行装备改革,我父亲做矿工的时候就用的摩擦支护,二三十年没有变过,但我参加工作三十年,从摩擦支护、液压支护、高档普采到现在的综采,更新了好几代,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综采设备的时候,特别激动,上下都是钢板,人在中间就感觉很安全,综采设备一上来,我们的劳动强度降到了过去的五分之一。所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作生活确实越来越好了。”

4立了三等功, 党组织接收了我

入党时的情景,严东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激动,严东在部队当了三年的兵,是在部队里入的党,“我们那时都是争着抢着写入党申请书,我那时候训练比武取得了名次,立了个三等功,才给入了党。”

严东在检查轨道

1992年年底,严东复员进入了二矿运输队。“那时候,好多不了解煤矿生产的人,谈起煤矿就觉得是不安全,觉得煤矿工人粗鲁。但其实煤矿的环境一直在改变,煤矿工人也一直在改变,我们更换一套设备,就要重新接受一次培训,进行一次学习,对工作也会有新的认识。设备更新换代,我们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安全,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现在都是建造花园式矿区,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也提高了很多。我们很珍惜现在的工作生活,留守在这个地方,还是希望有一天这里能再繁荣起来。”

5坚守,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原来一矿和二矿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有好几千工人,几千工人就是几千个家庭,现在没多少人了,尤其是年轻人更少,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我们还是怀念以前热火朝天搞生产的景象,希望早日能再见到。”

严东和陈晓军在巡检中

在黄河边长大的孩子,都像严东和陈晓军这样,对这个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热爱这座城市,坚守在这座煤矿,这里机器声隆隆,人声鼎沸的样子,他们见过,也等待着再次见到。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