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来临总是“不声不响”?3个早期症状,可能都被你忽视了

迎梅看养护 2024-06-17 07:49:1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每天给您分享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帮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质,感谢您的支持!

肾衰竭,这个默默无闻的健康杀手,常常在我们察觉到明显症状之前已经悄悄地进展。肾脏的损伤是渐进性的,许多人在发现问题时已经到了晚期阶段。本文将深入介绍肾衰竭的三个早期症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数据,希望帮助大家更早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

肾衰竭的隐蔽性

肾衰竭,又称慢性肾病(CKD),是指肾脏功能逐渐丧失的过程。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调节电解质平衡和血压。当肾脏受到长期损伤时,肾功能会逐渐减退,最终可能导致肾衰竭。

令人担忧的是,早期的肾衰竭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慢性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0%,每年导致约120万人死亡。到2040年,慢性肾病预计将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这显示出其严重性和隐蔽性。

肾衰竭的早期症状

虽然肾衰竭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以下三个迹象常常是早期预警信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出现异常高水平的蛋白质。这是肾小球过滤功能受损的标志,表明肾脏可能已经受到损伤。蛋白尿不仅是肾脏问题的标志,还与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有关。

Król等人在波兰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试纸检测发现,约11.9%的参与者存在蛋白尿。

在蛋白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的滤过屏障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损伤,使得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渗入尿液中。这一现象表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已经受到影响,是肾衰竭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

夜尿

夜尿症是指夜间需要多次排尿,以至于影响睡眠。这一症状通常被认为是肾功能不全的早期信号之一。夜尿症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有关,尤其是远端肾小管的损伤。

在PolNef研究中,夜尿症被确定为检测蛋白尿的独立风险因素,尤其是在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参与者中。

夜尿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肾脏浓缩尿液功能的减退有关。当肾小管损伤时,肾脏不能有效地浓缩尿液,导致夜间排尿次数增加。这一现象虽然常见,但容易被忽视,是肾衰竭的另一个早期预警信号。

高血压

高血压既可能是慢性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其结果。慢性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且其控制不良可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在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是实验室检测到蛋白尿的独立预测因子,这表明高血压与肾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在肾小动脉的硬化和狭窄,导致肾脏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肾功能的损害。早期发现和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肾衰竭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和预防

针对肾衰竭的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减少肾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肾脏健康至关重要。植物为主的低蛋白、低盐饮食可以减轻肾小球过度滤过,延长肾功能的维持时间。避免高蛋白、高盐和高糖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从而间接保护肾脏健康。

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在慢性肾病的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剂和SGLT2抑制剂可以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力来保护肾功能,而不依赖于血压和血糖的控制。这些药物已被证明在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在具体的治疗方案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急性肾损伤

预防急性肾损伤也是慢性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避免使用与急性肾损伤相关的药物组合(如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袢利尿剂和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预防感染。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和避免滥用药物也对肾脏健康有益。

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不仅可以保护肾功能,还可以减少慢性肾病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肾衰竭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声不响”,如蛋白尿、夜尿和高血压等症状常常被忽视。然而,通过早期检测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结合相关研究,详细探讨了肾衰竭的三个早期症状及其相关数据,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为了保护我们的肾脏健康,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早期症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

最后,您有什么想分享的经验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 Król E, Rutkowski B, Czekalski S, et al. Early diagnosis of renal diseases – preliminary report from the pilot study PolNef. Przegl Lek 2005; 62: 690–693.

2. Polkinghorne K, Su Q, Chadban S, et al. Population prevalence of albuminuria in the Australian Diabetes, Obesity, and lifestyle (AusDiab) study: immunonephelometry compar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m J Kidney Dis 2006; 47: 604–613.

3. Gansevoort R, Verhave J, Hillege H, et al. The validity of screening based on spot morning urine samples to detect subjects with microalbuminur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05; 94(suppl): S28–S35.

4. Gerstein H, Mann J, Yi Q, et al. Albuminur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death, and heart failure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individuals. JAMA 2001; 286: 421–426.

5. Matsushita K, van der Velde M, Astor BC, et al. Association of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nd albuminuria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general population cohorts: a collaborative meta-analysis. Lancet 2010; 375: 2073–81.

0 阅读:0

迎梅看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