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决定欧盟生死的是中国

雨竹与世界 2024-10-07 02:44:37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出席德国柏林举行的一场全球对话会时,对欧盟前景做出悲观表态,他发出警告称,美中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AI)等关键问题上将欧盟甩在后面,若继续沿用传统议程,“我们将会被市场淘汰”,“欧盟可能会消亡” 。

“我们的旧模式已经结束。我们监管过度,投资不足。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议程,我们将会被市场淘汰。”马克龙在会议的小组讨论中警告说,“欧盟可能会消亡,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马克龙这番话不算是危言耸听。不管欧盟在政治上怎么定性,有一点都是肯定的,真正将欧洲各国凝结在一起的是经济利益。英国这个欧盟曾经的三驾马车之所以脱欧,是因为有一半的人算了下觉得留在欧盟不划算;土耳其这个欧洲的世仇一直想加入欧盟,同样是觉得欧盟在经济上能够帮到土耳其。

如今欧盟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短期经济困难,而是长期看没有任何能够领先于其它地区的先进生产力。接下来要是不在战略上作出重大调整,就算不消亡也会名存实亡。

1

欧洲再次崛起的希望

目前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有30多个,欧盟目前的27个成员国几乎全员都被认定为发达国家,这也是欧盟存在的底气。欧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红利吃尽,在新技术革命上被美国和中国甩在了后面。要是前面光有美国那还好,因为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引领者,但同时又是一个在新大陆的国家。这种情况美国需要在旧大陆有坚定的盟友,反之欧盟只要紧跟美国的步伐,做个富家翁还是没问题的。

如果有一天欧盟因为科技落后在经济上变成了世界二流,那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右翼保守势力抬头,进而让欧盟各国离心离德。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毕竟俄乌开战以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正因为如此,自认为是欧洲盟主的马克龙才会大声疾呼要作出改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盟并不是没有想过抢占新技术革命的先机,只是一路走下来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我们一直说日本的问题在于“点错”科技树,它选了什么路径、积累了足够优势的专利壁垒等着吃红利,就会被中美等国绕过去(比如等离子电视、氢能源汽车等等),欧盟的问题则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二战之后的欧洲一方面不得不与美国结成紧密同盟对抗苏联阵营;另一方面又着实心有不甘,尤其是法国这种心态最为甚。这种不甘情绪在冷战结束之后催生了欧盟,以及一系列自主政策。毕竟共同的敌人崩溃了,欧洲是时候和美国探讨一下,谁更应该掌控更多话语权的问题了。

1992年22月,苏联刚刚解体后,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就迫不及待的签订新的《欧洲联盟条约》,约定最迟在1999年1月18日发行欧洲统一货币,也就是欧元。

然而仅仅推出欧元肯定是不够的。美国的霸权体现在三方面:军事霸权、科技霸权、金融霸权,欧元的出现算是挑战了美国的金融霸权。1992年,法德首脑在会晤时还宣布成立“欧洲军团”。军团由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这五个国家共同派出部队组成,总兵力约五万人。

2003年的时候,欧盟搞出了个“欧盟战斗群”的概念,计划由欧盟国家自由组队,建立18支小规模联合部队(每支兵力约1500人)。作为欧洲快速反应力量的基石。2018年的时候法德等9个国家又签订“欧洲干预倡议”意向书,承诺建立一支联合军事干预部队。2020年在德国的倡议下,又搞了个“战略指南针”计划,希望能在2025年前建立一支5000人规模的军事联合力量,以便在不依赖美国的情况下对一系列危机进行干预。

从这一系列雷声大雨点小的军事战略中,你也能看出来欧盟想拥有独立军队还遥遥无期。更何况俄乌战争一开打,北约的存在感势必会更强,最起码那些与俄罗斯接壤的欧洲国家,会更愿意接受北约也就是美国的保护。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欧盟各国还是各自有军队的,尤其一直不愿意被美国支配的法国,还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完整军工体系。以后真要是天时地利人和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就像这次假如是特朗普上台,逼着欧洲各国承担更多军费和防御任务,虽然肯定会让欧洲人不爽,但从长远看反倒能推动欧盟的军事独立。

不管怎么说,欧洲现下在军事层面可以说是毫无力量感可言,未来也很难靠这块拉动经济。相比之下欧元好歹还是立了起来,虽然有资格收割全球的依然是美元。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经济又是政治的基础。无论欧元也好、欧盟军团也罢,想要立得住还得看经济面。工业时代之后,想要经济领先就得科技领先。因为只有科技领先才能制定规则,成为坐在金字塔顶端的国家。

欧盟在争夺经济话语权的问题上,压的最大宝是可再生能源计划。1995年,欧洲委员会发布《欧洲能源政策》白皮书,给自己定了可竞争、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三大能源政策目标,要求欧洲各国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1997年发布了《未来能源:可再生能源——共同体战略和行动计划》白皮书,提出了欧盟可再生能源政策 ;2000年发布《欧洲能源供应安全战略》绿皮书,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为欧盟的政治优先事项,并强调要用财政金融工具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到了2007年,欧盟成员国又签订新条款,将提升能源效率、节约能源以及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欧盟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0年,欧委会发布《能源2020战略》,指出欧洲的可再生能源领先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巩固欧盟在能源技术市场的竞争力 ;2011年提出《2050能源路线图》,目的是在完成欧盟2020脱碳目标的同时,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竞争性,并强调必须采取更加高效的鼓励措施,尤其是应加大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大能源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联合国在1992年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定全球气候正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升高,世界各国必须为防止气候变暖而做点什么。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了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其中之一。 2005年,伴随着各国又签署《巴黎协定》,定出了将温度上升空间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资源大国,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对推进碳中和这件事都不感冒。普京一开始是不想签字的,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还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拜登执政后又宣布重新加入),欧洲才是这一系列协议的主要推动者。

欧盟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推进可再生能源计划,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为老牌发达地区,欧州整体已经过了原始积累阶段,民众更容易有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全球秩序指手划脚的心理;二是欧洲地势过于平坦单一,能源方面难以自给;三是欧洲需要一个由自己主导的新经济赛道,发展产业、创建标准。

说到底对于政客和资本来说,嘴里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俄国和美国不热衷,是觉得这事对自己的经济不是好事;欧洲的热衷,是因为这是个赚钱的机会。

2

谁引发了欧洲的危机

再好的想法、再高瞻远瞩的计划也得落地,也得投入资金。这方面的话,“邦联体”的欧盟弊病就出来了,协议签了那么多,真正落实到产业上的措施只能说是一地鸡毛。

前几年欧洲搞了个“地平线欧洲”计划。计划在2021至2027年,用955亿欧元来支持科学研究和创新。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新三样”,成为了资金倾斜的核心。2023年7月欧盟向WTO通报过一个补贴信息,其中欧盟层面为实施“地平线欧洲”,向包括“新三样”提供的补贴,在2021-2022年度约为2273.5万欧元。。。。

本来俄美两国对碳中和这事都持敷衍态度,对欧盟来说是个好事,慢就慢点。只可惜这个世界已经不只有这些老牌的工业国了。同样认为自己处在复兴阶段、同样想弯道超车的中国,敏锐的抓住了欧盟创造的这个机会。从这个角度说,欧洲人非要甩锅说是中国人引发了欧盟的危机,也算是有他们的逻辑。

光伏是欧盟最先寄予厚望的产业,德国原本是这个产业的领头羊。结果被中国制造的冲击下,欧盟不得不在2013年至2018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硅片加征关税。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止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以至于2023年,欧洲安装在屋顶与农田的太阳能电池板,有97%是非欧盟国家生产的,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中国制造。用一家瑞士太阳能公司高管的话来说“中国竞争对手目前在欧洲以难以想象的数量销售其产品,价格甚至远低于自己的生产成本。”

欧盟放弃抵抗的原因,在于自己给自己加上了追求碳中和的枷锁。你要让企业和老百姓去搞碳中和,产能和成本上又没有优势,那这个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本来欧盟是想利用自己庞大的市场,孵化出占据领先优势的绿色产业,结果市场倒是起来了,产业便宜了中国人。

如今新三样中的新能源汽车又可能出现一样的场景。由于欧盟车企未能在这条赛道上抢到先机,车企们纷纷推迟在欧洲停产燃油车的时间。原本2021年制定的2035年开始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如果一定要完成,那很可能又会便宜中国人。

为此马克龙明确呼吁汽车产业不能再“重蹈覆辙”。在法国的力推之下,欧盟于2024年10月4日,通过了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方案。

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信息,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三家车企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其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欧盟委员会表示,这些关税将在欧盟标准的10%汽车税之上征收。叠加来看,上汽将被征收45.3%的关税,吉利和比亚迪将分别被征收28.8%和27%的关税,特斯拉将被征收17.8%的关税。

对于欧盟来说,汽车是一个不容有失的产业。光伏产业说到底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抢到只能说是吃不到新蛋糕。汽车可是工业时代的标志,是以德国为首的很多欧洲国家的支柱产业。如果让中国像光伏产业一样把市场份额吃光,那些汽车相关行业的工人,搞起运动来足以将所在国政府搞下台来。

更为严峻的是,新能源汽车意义比光伏还大。正如我在《地图里的人类史》一书中预判的那样,当下新概念汽车并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而是集合了: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牧联网概念于一体。是同时叠加了新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划时代产品。想象一下100多年前的欧洲,如果没有在蒸汽机、汽车、电报技术上取得先发优势,还有没有可能殖民全球,就会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了。

关于中国在新概念汽车上的领先优势,这里就不做分析了。以国内市场的渗透率来说,当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着重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已经停止生产纯油车的比亚迪,则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在今年九月售出了419426辆车,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丰田。

更为让欧盟感到恐怖的是,新能源汽车只是上半场,汽车革命的下半场则是以自动驾驶为标志的智能化。由于错失了整个互联网时代,欧洲在智能化革命问题上,表现得比新能源革命还要弱。如果说欧盟还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家底,守住新能源汽车的份额,那么智能化、网联化的问题上,就只有中美两个玩家。

马克龙所说的“美中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AI)等关键问题上将欧盟甩在后面”,其实指的就是汽车产业。在这条叠加双重革命的赛道上,当下呈现的是一虎+群狼的格局。美国凭借马斯克的个人能力以及最适宜创新土壤,自然生长出了特斯拉;中国则凭借明确的产业政策、恐怖的生产能力,以及内卷到无以复加的效率,滋养出了两位数的新汽车企业。

如果说智能手段行业,还是苹果、三星,中国手机三分天下格局。那么在未来的汽车赛道上,比亚迪的成功相当于手机业三星的生态位。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1428万台,中国独占63.5%,说三分天下有其二并不为过。

这种情况下欧盟先加征五年关税,减缓中国汽车的冲击实属必然。也正因为如此,当欧盟讨论加征关税时,你会发现中国方面的反应并不激烈,甚至在法案已经落地的情况下,仍表示要进一步协商。换而言之,中国并不会像前些天加拿大加征汽车关税时,当即作出贸易报复行为。尤其欧盟加征关税虽然让中国不爽,但比起美国、加拿大的100%关税还是要低上许多。

考虑到放任中国汽车出口,会极大影响欧洲内部政局的稳定,影响中国对抗美国、尽力拉拢欧盟的外交政策。最终中国汽车想大量进入欧盟市场的途径,必然是要采取合资建厂模式,一如当年欧洲车企在中国做的那样。为此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中国会从这次投票名单中挑选合作国家。投反对票的国家,中国会主动加强合作投资建厂,甚至进行技术转移;赞成加征关税的国家,则采取冷处理态度。毕竟欧洲内部的车企也是竞争激烈。

以下是投票名单和态度

赞成加征关税的有10 个国家,包括: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立陶宛、拉脱维亚、荷兰和波兰,占欧盟人口的 45.99%。

反对者是5个国家,分别是:德国、匈牙利、马耳他、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占欧盟人口的 22.65%。

12 个国家弃权,有:比利时、捷克、希腊、西班牙、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卢森堡、奥地利、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和芬兰,占欧盟人口的 31.36%。

德国是在中国利益最大的欧洲国家,尤其大众、宝马、奔驰一直是靠着中国市场,与日企、美企抗衡,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一直以来则是给德国工业做配套的。这些国家投反对票的意思很明显,希望借助中国现在的技术领先优势,抢占更多欧洲本土乃至海外市场。同时维持自己的汽车产业、就业率不崩盘。

应该说欧洲的这种情况,让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相处不至于成为零和模式。一方面整个西方市场都对中国产汽车呈防御状态,无论如何原产于中国的汽车都不可能在这些市场上顺畅入市;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美国车企还占据着大量市场份额,欧洲车企如果获得技术支持,可以在中国汽车无法进入的市场,去挤占这些车企的份额。

无论这一轮摩擦的解决方案如何,有一点都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车企不可能在欧洲市场,取得光伏产业那样的统治地位。一位支持加征关税的欧洲外交官道出了问题的根结:“很简单,如果我们退缩,汽车工业就完了。”这个说法决非危言耸听,毕竟汽车行业在欧盟境内直接和间接雇佣了超过1200万人。

至于说中国方面以合作的形式进入欧洲会不会养虎为患,这点倒是不用担心。正如刚才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分了上下半场的革命,欧洲已经失去了在下半场引领技术潮流的能力。这种情况下,无论马克龙对新能源革命、新信息革命寄予多大的厚望,也无力改革整个欧洲在产业上的暗淡前景。就像美国政客再做多少保证,也无法真正做到制造业回流一样。

0 阅读:15

雨竹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