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名高中生,在3个月的时间,偷偷把父母十来年的积蓄,辛苦赚来的20万元存款,统统充进了自己的游戏账户。
而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网上随便搜索就可以看到一大堆。
在这些胡乱花钱的孩子眼里,金钱到底是什么?
作为家长,还教育孩子如何对待钱,而你作为孩子的时候,有接受过什么样的金钱教育?
先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同学的真实故事。
这个女生之前在与她的男朋友闹矛盾,因为他们关于钱的价值观非常的不一样。
她男朋友天天就是想着赚钱工作,而女生认为除了工作赚钱以外,还需要好好地享受生活,活出仪式感。
后来发现,他们两个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女生小时候的家庭条件虽然说不是太好,但是也还算可以,每次她找妈妈要钱,要一块钱,妈妈会给她五块,多出来的钱允许她自己计划着去花。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的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所以这对当时的她来说,妈妈给的远远多于她需求的,所以满足够了也就不再想要了。
这个女生跟我说,如果当时妈妈不给她那么多的东西,一直吊着她的胃口,欲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想要,肯定会和她现在金钱观不同。
女生觉得现在挣100万跟挣10万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她对钱的感觉就是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不太执着于金钱。
而和她相反的男朋友,自小长在条件差一点的家庭,他的父母在用钱方面对他有很多的节制,所以那个男孩一心想要挣钱,对钱也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所以他们两个金钱的价值观方面有很多的争吵。
那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金钱的财富观念,更多的是来源于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待金钱的方式和态度。
很多人对金钱的障碍,源于早期与父母的关系。
有些父母会用贫穷向孩子施虐。
妈心理后台中一位家长朋友说,她小时候家境的确贫穷,自己从不会提出过分的需求,父亲每日辛苦劳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怨生活的艰辛。
他有一句口头禅:“你花的钱都是我的血汗换来的。”
从小到大,她都觉得花父母的钱都是极大的罪恶,总觉得是自己欠了这个家庭的,如果她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家里。
以至于小时候每次花钱都是在愧疚中度过,即使后来家庭生活条件好一些了,她也不敢随意花钱。
直到现在,她也很少给自己买东西,每次花钱都勾起她内心的罪恶感,但她却很舍得给父母和妹妹花钱。
除此之外,她还限制了自己赚钱的能力。
虽然她的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却一直没有晋升,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被她拒绝了。
因为她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份管理岗位,不配得感让她很一直害怕失去。
担心自己拥有了太多以后,会失去更多。
早起的贫穷的确是物质上的,但它的影响开始蔓延,最终变成了心理结构,重塑了这位家长的生活态度。
对待孩子也是从小过分节俭,即使后来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好,也总是向孩子隐瞒家庭的真实情况,以哭穷的方式向孩子传递:
家里条件不好,我们还在你身上投了很多钱,你要懂事、要努力……
妈妈小时候遭受的“施虐”再度上演,匮乏感进一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无力冲破妈妈划定的范围,变成了一个焦虑、自卑又内向的人。
后来在咨询里,她意识到这是自己被爸爸催眠后的内疚感在作祟。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那父母真的是穷,满足不了孩子啊,怎么办?是不是也是对孩子施虐了?这么说对条件不好的父母是不是太不公平?
这是个好问题。
我的答案是:贫穷不是核心问题,利用贫穷对孩子施虐才是问题。
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孩子;
在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内,实事求是地和孩子解释,不评判孩子的需求;
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时,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并不会因为贫穷而被摧毁。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很多中国父母,从不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
在“缺钱”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仅对金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更难以理清金钱和人生的关系。
金钱教育的第一步:让孩子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让他明白金钱是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并且来之不易,要尊重父母或他人的劳动成果。
金钱教育第二步:让孩子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会孩子什么钱可以挣,什么钱是万万不能碰的,如何通过正当的方式去得到钱财。
金钱教育第三步:给孩子稳定的零花钱零花钱会让孩子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孩子学会如何享受生活,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
金钱教育第四步:不建议用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考好了就用钱奖励,或是规定考到多少分给多少钱。这些做法从短期来看可能有效,从长远的培养目标来看,只会消解孩子的学习动力。
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