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我军长征刚出草地,就喜获40万斤粮食2000斤盐,谁给的?

干涩的记忆 2022-09-07 00:40:14

“坚决夺取腊子口,走上抗日最前线。”

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最为艰险的一道险关,东西两面的悬崖绝壁如同壁垒屏障,河流急湍横栏阻隔着往来通道。

只有峡口处有一座梁木搭成的简陋木桥,将东西两侧的绝壁连接起来,木桥年久失修,一踩上去就吱呀呀地怪叫起来。

此前红一方面军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已经确定了北上进入甘肃,为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条件的基本方针。

但是由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我军被堵在了腊子口、岷州一带。因此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封锁,为革命保存火种,中共中央必须北上打通进入甘肃的道路。

所以,横亘在北进路上的第一座卡口—天险腊子口就成为了我军北上革命伟业的第一道难关,但是我军此刻最怕的不是敌人的追击和轰炸,而是缺衣少食的困境。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煮过树皮,挖过野菜,甚至连身上的皮带都抽下来煮汤喝了,可见革命道路的艰难。

但是没想到,就在我军行进至的腊子口险关的途中时,竟然意外地在某个关卡处获得了40万斤粮食和2000斤食盐。

这对我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战士们吃饱了肚子后,一鼓作气顺利通过了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大门。

那么,这些粮食究竟是谁援助的?我军通过腊子口后又去往了何方?

纪律严明的红色队伍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在那漫长的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无论到何时,他们都认真执行民族政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严明,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困难。

红军是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人民,,也将服务于人民。当红军长征经过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时,他们会跟随共产主义的指导,帮助当地贫苦农民。

打击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并将没收来到粮食、财物亲自分发给当地受地主欺压已久的贫苦农民。

1934年12月,红军行进到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口时,发现当地的土豪乡绅互相勾结,压榨百姓,贫苦农民忙碌了一天,居然连饭也吃不饱。

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红军队伍集中发动当地群众打土豪、斗地主,把当地乡绅、大地主的财物全部收缴,按需分配给了当地群众。

红军是人民的武装,竭尽所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荒寨苗族贫农刘伟九被地主迫害,家徒四壁,生活困难。

红军战士们就将衣物和银元送到了他的家中,刘伟九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古往今来,农民一直是最容易受欺压的群体。

太平军、国民党部队、日军在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都会把当地农民囤积的粮食、财物一扫而空,农民们苦不堪言。

只有红军,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为群众办实事。特别是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勇作表率,不止一次地亲自领导“打击地主反动势力”的工作。

1934年冬,天寒地冻,红军经过的地方都结满了冰霜,物资供应困难,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们都瘦了好几圈。

但是红军依旧恪守着“一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在黎平通往剑河的途中,毛主席遇见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苗族老婆婆。

她身上的棉衣肮脏又破烂,怀里还抱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小男孩,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婆婆的儿子被抓走当壮丁了,儿媳妇也生病了,家里没有壮劳力,被地主剥削得苦不堪言。

毛主席闻言,不禁潸然泪下,那个年代的农民们生活得太艰难了,没有粮食、没有地,只能穿着衣不蔽体的破衣,到处讨食吃,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幸亏中国有了毛主席,他不顾寒冷,将自己身上同样破旧的毛线衣脱了下来,让老婆穿上,同时吩咐警卫员拿出他的口粮,一并送给老婆婆。

做完这一切后,毛主席双眼含泪地、紧紧握着老婆婆的手,向她承诺一定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从干粮到水壶甚至到衣物、袜子,红军们到达一处就会竭尽全力帮助当地的人民。

行至阿坝的黑水、芦花一带时,当地藏民正在抢收麦子,毛主席见状,大手一挥,带头参与了这场收割运动,藏民们感动不已,拿出自家余粮捐给了红军。

当地藏民都说红军是:“菩萨派来解救穷人的军队。”

1935年3月,红军经过怀仁时,发现村庄里空荡荡的,一片狼藉,村民商选才家当地石坎下方还有猪油和铜板。

但是红军们并没有将其占为己有,而是将其送还给了商选才,商选才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从未见过像红军一样的武装,公买公卖,与居民秋毫无犯。

于是他连忙叫出藏在树林的村民和女儿,让他们给红军烧水做饭、做草鞋,村民们很淳朴、很善良,红军给予其尊重,他们就给红军以回报。

红军走的时候,商选才依依不舍,一直将红军送到了大山外才辞行,回去的时候正好下雨,红军战士就把队里仅剩的一块红毛毡披到了他的身上。

商选才非常感动,将这块红毛毡当做家传宝贝,每次参加婚宴或者满月酒时,都要拿出这块红毛毡增添喜气。

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一路春风、一路欢歌。这也为红军顺利通过腊子口打下了基础。

末代土司之路

1935年9月16日,红军爬高山,穿密林,经过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岷山山系迭山脚下的腊子口,腊子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

河水急湍、崖高500米,连接东西峭壁的只是一个一米多宽的小木桥,想要通过困难重重,但腊子口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必经之路,红军只能咬着牙向前冲。

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部队进入甘肃,便急令国民党驻扎在甘肃的部队赶赴腊子口,在岷县附近和腊子口地区峡谷附近安置兵力进行狙击。

其中,国民党将领鲁大昌率领了新编14师埋伏在了峡谷附近的制高点,他命令一个营驻扎在隘口、一个营驻扎在隘口后方三角形谷底,妄想将我军消灭殆尽。

此时,深受当地藏族群众拥护的卓尼十九世世袭土司杨积庆也收到了蒋介石的急令,蒋介石命令他配合鲁大昌将我军歼灭在腊子口。

杨积庆生于1889年,13岁承袭了土司一职,他从小聪颖好学,办事能力强,与时俱进,接受新鲜事物快。

杨积庆

当初来卓尼收集植物标本的奥地利植物雪茄约瑟夫·洛克,和他相谈甚欢,临走时两人还合了一张影。

虽然杨积庆从未出过甘肃省,但是他经常地读书看报,从报上了解过国内政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在看到侵华日军的铁蹄踏进东北时,杨积庆还愤怒的握了握拳头。

1935年,《大公报》旅行记者范长江来到甘肃收集资料,在范长江的口中,杨积庆知道了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两人秉烛长谈了一整夜。

所以在收到蒋介石电令的时候,杨积庆第一反应是愤怒,蒋介石一直贯彻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

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蒋介石多次电令张学良,让其贯彻“不抵抗”的策略,至东三省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历史的罪人。

而红军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积极抗日,是真正的、人民的武装。所以杨积庆并没有听从蒋介石的话,他决定放弃一切也要帮助红军,帮助这支人民的武装。

于是,杨积庆连夜密林部下:“粮食不必坚壁清野,开仓避之”,让手下的藏族民兵们为红军让道。

当红军行至甘南境内,杨积庆的麾下村落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大型粮仓的大门是敞开的,里面储藏了20多万斤的粮食,其中大部分还是小麦。

在以生产青稞为主的青藏高原,显得弥足珍贵,红军战士们十分感动,他们在粮仓的仓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仓内粮食是杨土司庄稼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

这些粮食让筋疲力尽的战士们得到了很好的补充,也为成功突破腊子口峡谷打下了基础。

红军战士们深知这些粮食来之不易,他们还在仓内留下了江西苏维埃发行的纸币和借粮食的借条。

红军战士们带着粮食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但是在行进至甘南的白龙江时,却发现这里的栈道都被人修复好了,甚至连沿途的杂草和碎石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红军经过的川西草地

原来在红军到达甘南之前,杨积庆就吩咐手下将原先国民党部队破坏的栈桥和通道全部修复清理了一遍,杨积庆的帮助为红军作战的胜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奇袭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下午,腊子口战役正式打响,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第四团被委以重任,团长黄开湘命令一营作为先锋打响战斗第一枪。

战士们异常英勇,奋不顾身地向腊子口守敌发起进攻,但是由于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所以几次冲锋均被打了回来。

此时黄开湘发现,敌人的火力虽猛,但有两个十分明显的弱点:

一、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上方防守存在缺陷。

二、敌人将火力全部集中在了正前方,而忽视了对左右两翼的防守。

这也给意外着,如果能将战士们送到悬崖峭壁的顶端,从敌人的两侧和山顶发起进攻,从而瓦解敌方的火力输送,那么打下腊子口就会容易得多。

但是腊子口两侧的绝壁异常陡峭,必须派遣一个善于攀登的战士打前锋。

此时,毛主席也来到了腊子口附近的黑多村,在远处用电话指挥这场战役,时任红一军军长的林彪也赶到了现场。

他们商量要兵分三路,一路在前方诱敌,另外两组兵力要从东西两侧包抄夹击敌军,而黄开湘则负责率领一营攀上悬崖,奇袭敌军,但是怎样才能攀上悬崖峭壁呢?

这成为了红军面前的另一道难题。此时,一名绰号叫做“云贵川”的小战士站了出来,他是苗族人,入伍之前有过多年的采药经验,十分善于攀爬悬崖峭壁。

他用一根绑着铁钩的竹竿,嗖嗖地爬上了陡峭的悬崖,而后放下了绳索,将战士们顺着绳索爬了上去。

战士们攀爬到悬崖上之后,在团长黄开湘的带领下悄悄地摸到了敌人的身后,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奇袭成功后,战士们释放了代表作战成功的信号弹,攻克腊子口的总攻全面打响了,冲锋号吹响,战士们抡起大刀,将国民党守军打得落荒而逃。

腊子口战斗的胜利,成功地将北上通道打开了,红军得以实现北上抗日的方针,这除了有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外,还要感谢土司杨积庆的协助。

1937年农历7月20日,国民党以得“私通红军、开仓应粮”的罪名,挑拨杨积庆与部下的矛盾,在一阵枪炮兵变之后,这位正直的土司倒在了他深爱的大地上。

杨积庆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杨复兴继承了卓尼二十世土司的地位,杨复兴也有着一腔热血,在1949年8月份,率领部下起义,摆脱了国民党的统治。

党和国家永远不会忘记这对父子的贡献。

1951年,组织上安排杨复兴担任卓尼县县长,1956年,杨复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为人民谋幸福,大力修建基层设施,深受当地居民爱戴。

杨复兴的儿子、女儿们,杨积庆的孙子、孙女们也跟随祖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

致敬红军战士们、致敬杨积庆土司、致敬杨复兴土司。

7 阅读:2510
评论列表
  • 2022-09-07 20:47

    才知道,原来红军也经过了我们贵州台江县。

  • 2022-09-07 23:44

    2000斤盐也就是2000块钱,半个月的工资,要是早知道他们缺盐,我送1万斤盐。

干涩的记忆

简介:深挖娱乐圈的明星和事件,还您一个真实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