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守城战中,激烈的场面让人不禁思索:为何士兵们宁可费力气搬石头砸,而不愿轻易推倒攀上城墙的梯子?这看似不合理的举动,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军事智慧和战略考量?
攻城之残酷 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对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残酷血腥的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显示出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公元前256年,秦国大将白起攻下东周国的郢都,屠城后在城池中堆积骷髅八十万,血流成河,被后人称为“白起煮翁”。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焚书坑儒,残酷镇压百姓起义。公元311年,苏峻带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建康城池后,大开杀戒,随后被官军击败。
可见,在中国古代常见的攻城屠城一直显示着残酷与暴力的一面,城池和平民百姓的苦难在其中重复上演。那么攻城战中士卒为何忍心推进,又为何甘心牺牲?其中的种种,都是值得人们细细体察。
战争,分上中下 谋略胜兵力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指导者孙子的名著《孙子兵法》中,对战争的层次有了清晰的界定:“上上法者,谋而后出之,取胜矣;上中法者,出而后谋之,窃取矣;中上法者,兵半出而后谋之,困矣;中下法者,出而未谋,窂矣。”
由此可见,孙子视为上上法的,是先谋略后作战,以智取胜;最下法的是先出兵后谋略,往往陷入被动。那么想必大家也能理解,在古代条件有限的战争中,谋略的地位无疑至关重要,这一点从许多谋士以巧胜兵力的典故中就可见一斑。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孙膑设计的著名“围魏救赵”。前279年,魏国大举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王献珍向齐国求援。如果齐国直接对魏国用兵,要取胜难度很大。
于是孙臏设计,让齐国趁魏军主力不在,偷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军回援。结果齐军大获全胜,不仅解赵国之围,也重创了魏国。
可见,在冷兵器时代科技水平有限的条件下,谋略的运用往往决定胜负,这也使许多谋士和将领浴血沙场、身先士卒,他们的智慧与勇气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和平解决之道 以理动人当然,和平解决纷争,避免流血冲突,也历来为人推崇。在战国时期,我们也看到一些谋士试图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的故事。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郑国大夫烛之武的故事。前353年,秦国与晋国联军进攻郑国边境。当时郑国的国君自知难以抵抗,准备就范避其锋芒。
而烛之武看到此事,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决定孤身前往联军大营说服敌军罢兵。他先找到秦军大将杜回, 杜回三日三夜最终言归于好;又找到晋军统帅韩无信,道理动人,终究成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可见,在当时备受推崇的君子之风中,和平解决争端,化解敌意,也是许多有志之士的信条。他们不惜以身试险,甚至牺牲小我,也要守护本国百姓的安宁。这种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百折不挠,为理想而战。
攻城必先克心 城,国之核心那么当和平之举已然失败,流血之灾不可避免,为何仍我执己见,殊死搏杀?这其中的缘由,也只能在城池的重要性中寻得答案。
在古代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城池是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中心。它既是储藏物资、屯聚粮食的仓库,又是驻扎守军、管理百姓的政府所在地。一旦城池被攻陷,国家也就名存实亡。因此,城池的守卫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
所以,历来有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城池的耗时建造之久远殊不可同日而语。它就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积淀着太多先人的心血。这也是所有守城士兵,宁可抛头洒血,也要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根本原因。
就如三国时代的名城襄阳城,它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十四年的三国演义历程中,这座城池数度易手,每一次攻防战中,无论守军还是进攻军,士卒们都奋力杀敌,攻城器械被毁又重建,城墙被夷又重筑——可见这座城池的重要性已然深深融入每一个角色的心中,成为他们斗志高昂,视死如归的根本所在。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曹操派遣的太史慈屡建奇功。面对蜀国名将张飞和关羽轮番进攻,他秘密训练水军,十余次夜袭,终使襄阳城坚守不下。在这些名垂青史的攻城英雄心中,无疑也都怀揣着守卫国家、民族的信念,这也成为他们视死如归的底气。
攻城梯的难题 如何突破?在古代攻城战中,最典型的进攻方式就是架设攻城梯,虽残酷却也不得不为之。那么守城方为何不简单将之推倒呢?这其中的缘由也颇值得探究。
在古代,为适应攻克高大城墙的需要,攻城梯往往会制作得极高极长。不仅木材结实,底部还负重压实以保证稳固。因此想要简单推倒是极其困难。
其次在攻城时,为防守城方破坏工事,梯下往往会配备大量弓箭手。在引起他们注意前无法下手,一旦行动势必遭到弹雨式射击。所以想要安然推倒攻城梯可谓难上加难。
最关键的是,守城方也清楚,让敌军登上城头反而更容易击破。城墙天成屏障,让士兵可以放心厮杀;后方又有援军,可以形成夹击之势,此时敌军反而会陷入被动。
所以守城方来说,保存实力,防守要地才是上策。这其中最关键的无疑就是城门,它一旦被攻破,大批敌军涌入城中,局面将陷入掉头。所以守城士卒也会将重兵布置于城门之上。
当然,这些也并非绝对。敌军也会使用奇招,比如在不远处挖掘地道,悄无声息进入城中,再与外部士卒夹攻。这时局面也将对守城方极为不利。所以无论守城或攻城,谁也不敢有丝毫轻敌——这是两军对垒的残酷写照。
结语随着历史的推移,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与战争手段的升级,像攻城梯这样原始的攻城工具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听说什么攻城屠城、血流成河的惨象。至少在文明社会中,这已然成为历史。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残酷场面消失了而高兴,相反还需要警醒与审思。因为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暴力因子并没有消失,它随时可能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正如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种族灭绝的残忍,东京审判时日本战犯的冷酷,这些都告诉我们:人性的恶并没有被根除。
所以,和平发展永远是当下最可贵的事。我们需要减少偏见,消除歧视,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并以宽容、理性、智慧的心态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只有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守望相助、真诚相待时,和平、富足与幸福才能持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