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孙中山北伐出师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蒋翊武1884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蒋翊武是长子,父亲为培养他成长,便节衣缩食送他读私塾,四个弟弟则先后出去当学徒。1890年蒋翊武就读于澧兰书屋,在周宣生、晏开甲门下启蒙读书。
蒋翊武
1898年蒋翊武与同乡学友杨载雄、黄贞元等转读于安福(今临澧县)梅溪桥私塾,从师蒋作霖,开始接触维新时事政治,并为之宣传,因戊戌变法失败,考长沙时务学堂未果,1900年继续求学于梅溪桥,同乡学友杨载雄参加湘军“劲字营”。
1902年适逢满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族兄蒋念堂考取秀才,蒋翊武不愿与试,轻蔑地表露:“奴隶功名,要它何用?”反清排满的种族主义思想一吐为快。
1903年蒋翊武进入澧州高等小学堂(今澧县第一中学),第二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这时革命思潮已在湘西北流行,蒋翊武阅读了清政府查禁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黄帝魂》等书,接受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
1904年秋华兴会联合武昌的科学补习所准备发动起义,蒋翊武协助宋教仁集结革命力量,谋响应长沙起义,但起义事机不密,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人士,蒋翊武被开除学籍,只好避回老家。
1905年冬蒋翊武到上海准备去日本留学,由于日本政府歧视中国留学生,留日学生纷纷回国,他只好留在上海。第二年春天,一些归国学生在吴淞办起中国公学,他便进入这所学校,中国公学里革命党人很多,蒋翊武与他们接触频繁,革命思想更加成熟。蒋翊武和同学们组织了竞业学会,并由刘复基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0月28日又与杨卓霖创办《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宣传革命,1907年春《竞业旬报》被迫停刊后返回故里,1909年春与刘复基再赴上海。
蒋翊武
1909年秋刘复基去汉口协助詹大悲接办《商务报》,蒋翊武便随刘去了汉口,任《商务报》编辑。汉口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不少革命者潜伏在新军里,成立团体,积蓄力量,使许多官兵接受了革命思想。
蒋翊武到汉口时,新军中有一个革命团体叫群治学社,蒋翊武、刘复基、詹大悲为加入这个组织,便以访员(记者)身份前往鄂西采访,因为学社负责人杨王鹏等所在的第四十一标正在那里驻防,三人在潜江遇上了学社成员蔡大辅,蔡写信介绍他们回武昌去找留守的负责人李六如。路过天门,为策动新军,蒋翊武决意从军,经人介绍,投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
不久群治学社的活动就受到了挫折,1910年9月改组为振武学社,推杨王鹏为社长。但振武学社也为清政府所不容,杨王鹏、李六如等被迫离去,随后,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文学社”,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1911年3月15日文学社在武昌小东门内同文学社召开正式的成立大会,蒋翊武被推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刘复基为参谋部长。
蒋翊武像
文学社成立后,积极扩大组织,开展活动,在新军中积极发展会员。不久新军各标营都有了文学社的成员和组织,当时,武汉的新军有一镇、一混成协,兵额共计1.5万人,文学社成员竟占1/5以上。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湖北另一个革命团体共进会的领导骨干在武昌胭脂巷举行联席会议,会上推举共进会领导人刘复基任军政府总理,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共进会另一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起义准备工作由这两个团体组成的指挥机关抓紧进行。
1911年10月9日,汉口机关部失事,党人名册、印信被查抄,起义计划暴露,形势十分危急。是日,蒋翊武恰好赶回武昌,毅然决定当晚起义,此时军警四处搜捕党人,起义总指挥部被破获,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蒋翊武乘机逃逸,潜匿新沟(今监利)以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城光复,12日蒋翊武赶回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奔走于武昌、汉口之间,提议扩充军队,组建两支义勇军,保卫汉口、汉阳,后补任为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11月27日,汉阳失守,黄兴离汉,蒋翊武被推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后接任护理总司令,负责指挥,1911年12月6日清政府与革命军停战,蒋翊武辞去总司令,仍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
1912年2月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袁世凯使用了调虎离山计,于6月间电邀蒋翊武去北京当临时大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临行前,蒋翊武召开了文学社的最后一次社员大会,在蒋翊武的倡导下,会上一致决定全体加入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蒋翊武在北京是闲职,他对袁世凯采取了不合作态度,袁世凯授予他勋二位,又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他一概婉辞不受。
1912年4月蒋翊武与孙中山等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蒋翊武出席并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等一起被推举为参议,兼任汉口交通部部长,负责两湖及陕西三省党务,10月回鄂,设立汉口交通部各级机构。蒋翊武赞成革命派宋教仁的政治主张,认为这样就可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避免出现独裁政权,12月主办《民心报》 ,与《中华民国公报》相对抗。
1913年2月蒋翊武奉宋教仁之命前往上海、武汉一带游说,争取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游历长江上下游各埠,与新选议员磋商建国大计。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死,蒋翊武感到靠议会和政党内阁是不能阻止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从上海赶回湖北,拥护孙中山武力讨袁主张,旋回湖南,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欲取荆襄,捣武汉,进窥河南。
湖南都督谭延闿虽然也加入了国民党,但并不真正反袁,虽然宣布独立,却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江苏、江西等地的讨袁军遭受失败后,8月6日蒋翊武遭袁世凯通缉,湖南于8月12日宣布取消独立,蒋翊武回到长沙,事情已无可挽回,只好与其他革命党人逃离湖南,别人都经汉口乘舟沿长江东下,蒋翊武觉得汉口太危险,那里认识他的人太多,于是决定改道广西去香港。
1913年8月29日蒋翊武南行至广西全州所属兴安县唐家冲,为驻军统领秦步衢的部下所捕,由全州押解至桂林,秦步衢电告广西都督陆荣廷,陆致电袁世凯和黎元洪促袁速杀蒋以绝后患。9月1日蒋翊武被押至桂林,在狱中蒋翊武历数袁世凯罪恶,并作遗书数千言。
1913年9月9日4时蒋翊武被押至丽泽门外刑场,着绸衫裤,向围观群众讲演革命大义,坐红毯从容就义,时年28岁。
1916年蒋翊武归葬长沙岳麓山。
蒋翊武墓
蒋翊武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坚持舆论造势,积极宣扬民主革命的思想,曾先后参与或主办过《竞业旬报》《商务报》《大江报》《民心报》等,反映出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借公开鼓吹“大乱”,大掀革命狂澜;他积极运动新军,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在主持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时,便把运动新军作为主要工作,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组织准备;他寻求联合壮大革命同盟,始终把寻求革命团体的联合作为壮大革命队伍,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途径;他紧紧追随孙中山,誓死捍卫民主共和,始终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