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旅,当年中原军区第一旅,曾于1946年创造过千里突围的壮举。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不是这个,而是我军历史上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奇迹。
(文末有关于1988年17位上将的隐含彩蛋,请注意查收)
一、皮旅奇迹
什么奇迹?一个旅出了两位上将。
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为17名将军授予上将军衔。
名单如下:洪学智、张震、刘华清、秦基伟、李德生、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
洪学智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其他16位都是新授的上将。
值得注意的是,王诚汉和郭林祥两位上将,都出自1946年中原突围的皮旅。郭林祥时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诚汉任一团团长。
1946年的其他师、旅级单位,没有出产过2名以上上将的吗?没有。笔者查阅了16位新上将的官方履历,定位到1946年年末的任职(资料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大家看看:
张震,华中野战军九纵司令员,开国中将(所谓开国中将是指1955年和57年授予的军衔,1964年的不算在内,下同)
李耀文,山东鲁中军区(八纵前身)九师政委,开国少将
迟浩田,胶东军区5师13团文书
万海峰,华中野战军六师(六纵前身)作战科长
刘华清,晋冀鲁豫二纵6旅政委,开国少将
秦基伟,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司令员,开国中将
李德生,晋冀鲁豫三纵七旅19团团长,开国少将
杨白冰,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
尤太忠,晋冀鲁豫六纵16旅副旅长,开国少将
郭林祥,皮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开国少将
王诚汉,皮旅一团团长,开国少将
向守志,晋冀鲁豫独二旅(九纵26旅前身)旅长
赵南起,东北军政大学学习
刘振华,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独立第三师副政委
王海,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学员
徐信,晋察冀三纵8旅22团团长
秦基伟上将与向守志上将勉强算一个纵队出来的。但也不如皮旅这么神奇,一个旅级单位出现两位上将。这绝不是偶然,与皮旅的传统、皮旅干部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说了这么多皮旅,为什么皮字留在这个旅的名称之中,成了约定俗称的代号呢?
这个旅其实很特殊。1944年刘邓首长决定向豫西开辟敌后根据地,成立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以皮定均为支队长,徐子荣为政委。
这是129师成立以来派出去离师部最远、任务最艰巨的一支部队,皮定均回忆说,刘邓首长为豫西游击支队抽调了一批精干的军政干部,营以上干部全都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战斗力凝聚力特别强。
虽然成立的晚,人数也不是特别多,但先天很足,很有战斗力。再加上皮定均爱动脑子,打仗能出怪招,这个支队在豫西很快打出声势,发展起来5000多人。豫西支队神出鬼没,一举打掉日军在登封县修建机场,准备作为豫西地区日军的补给中心。
国民党军坐拥数十万大军,畏敌如虎不敢打掉这个带有战略意义的机场,登封县周边两万余民工被强征修建,民怨沸腾,大骂汤恩伯祸国殃民。
皮定均只用3个连的兵力,一个连袭击登封县城吸引日伪军注意力,两个连猛攻机场,消灭了两个营的伪军,一万多名民工都得救了。日军后来直到投降,也无力再修建这个半途而废的机场。
二、皮旅旧将开枝散叶
1945年10月,为大局计,皮定均支队被迫放弃在豫西开拓的大好局面,南下桐柏山区与中原军区会合,成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
1946年6月底突围,上演绝地大翻盘,全旅成建制突围成功,来到华中解放区。
皮旅经历了多次改编,先是华中野战军13旅,后是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受叶飞指挥。
在华野一年半水土不服,皮定均在其日记中多次提到,皮旅指战员们都想回华北老家,情绪不是很顺。
水土不服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华野不把皮旅当自己人看,相反,处处高看一眼,生怕拆了会造成皮旅同志们有想法,故一直保持完整建制。1947年1月华野成军,皮定均还升任六纵副司令员,绝对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大家要注意,这对于保持皮旅的历史完整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水土不服原因主要是粟裕先进军事理念对皮旅上下的冲击。无论是皮定均还是王诚汉,抑或营连一线的干部战士,到华东作战最大的感觉是接受困难。粟裕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快速从分散游击战进入大兵团集中作战,部队要迈向正规化、统一化,战术打法上要快速、机动。
皮旅之前一直是游击队状态,很少与别的旅级单位一同作战,打仗模式比较单一。到粟裕指挥时,经常大范围机动,经常担负堵口任务(皮定均言),还要打一些看似违背我军一贯军事原则的死守战(两淮保卫战)等等。
想不通归想不通,皮旅的进步如春园之草,日有所增。
这时,皮旅干部先天较好的优势体现出来,百战锤炼,意志坚定,善于学习,在华野一年半锻炼成一等一的劲旅。
1947年12月开赴晋南编为十三纵37旅,当年的老领导徐向前用作头等主力。屡经绝世高手调教,皮旅越打越有感觉。
难能可贵的是,皮旅干部也一直没有散开。除了皮定均留在华野六纵,其余干部大部分都在晋冀鲁豫十三纵范围内,皮旅政委徐子荣升任十三纵政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升任十三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诚汉由一团团长升任37旅旅长。等等。
十三纵后来升级为六十一军,皮旅由37旅升级为181师,从华北打到西北又打到西南,1951年还上了朝鲜打了几个漂亮仗。对于一个1946年还只是半游击队性质的旅级单位来说,堪称梦幻,有多少早就身经百战的正规步兵师无法望其项背。
皮旅旧将们逐渐开枝散叶,分布在各条战线。
皮定均接替王必成担任三野二十四军军长,后又到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55年授衔因为毛主席那句著名的“皮有功、少晋中”荣授中将。1969年升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73年当选中央委员,后与韩先楚对调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不幸的是,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司令员乘坐直升飞机视察演习时飞机失事而去世,享年62岁。
兰州、福州当时均是大军区,皮定均级别够得上上将军衔。如果皮将军能安然活到1988年,具备竞争上将的条件,秦基伟、张震、洪学智几位老将军和皮定均年岁差不多。只可惜说什么都晚了。
皮旅其他将领的结局不就多说了,只说说郭林祥和王诚汉两位上将。
三、88年的大爆发
郭林祥将军从皮旅走出去之后,陆续担任十三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六十一军同职,川北军区副政委,西南军区公安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实际负责政委工作)。后来一直在成都军区任职,任军区第二副政委期间,因为政委李井泉是四川省委书记顾不了太多,郭林祥实际负责军区政委工作。
成都军区管辖区域较大,各种国民党残匪、反动土匪和边远地区不明真相群众较多,叛乱一直持续到1959年。看到这个年份,大家就能知道郭林祥所做工作的重要性。
那时节,形势乱而军事上不甚危急,军区政委作为定盘星发挥的作用有时比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意义还要大。
郭将军后来很受中央信任重用,一路做到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纪委书记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最后再说一下皮旅在军事上堪与皮定均双星并耀的将军王诚汉。
王诚汉有两件事值得细说。
一是1949年6月的咸阳阻击战,二是入朝作战的经历。
咸阳阻击战的特点也有两个方面,鲜明反映了皮旅的特点。
一是突然遭遇,没有准备时间。181师兼程倍道赶到西安,从仓促行军状态直接转入就地阻击,非常考验部队战时状态转换,而且严重依赖指挥员的临场调度,参见笔者一说再说屡说不厌的粟裕急停跳投式打法(宿北战役和沙土集战役)。稍弱些的部队恐怕连基本的阻击阵线、一二线兵力火力配备都组织不起来。但皮旅完成了。
二是互不熟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不一定打胜,但不知彼一般很难打胜。
皮旅可能有一些四方面军老干部经历过河西之战,但绝大多数对马家军打法特点不熟悉不了解。那怎么打?蒙着头蛮干可不行。皮旅从豫西游击到中原突围,再到激战华东、解放山西,全面经历了大范围游击战、大兵团集中作战、高速机动作战、城市攻坚战、阵地防御战等多种战法,可谓见多识广。
尤其可贵的是在华野一年半被粟裕调教过,在山西一年又被徐向前手把手指导,皮旅没有错过机会,部队正规化作战水平急速提升,皮旅将领能飞速进步,这两位绝世高手的指点起了相当大作用。
皮旅临场应变能力很强,一边打一边熟悉敌情。比如步兵阻击线的设置。以往我军步兵往往把敌冲锋兵力放到30-40米范围才开火,先用手榴弹炸一波,再用步枪和机枪打。咸阳阻击战打马家军骑兵不行,如果放骑兵冲到40米,其速度很容易突破火力线冲进我阵地。
皮旅认真研究马家军特点,调整成三条线,第一条布置轻重机枪,对马家军骑兵进行远距离封锁阻击,第二条线以自动武器快速射击封锁,第三条线是手榴弹投手和善于拼刺刀的,杀伤冲到近身的骑兵。
结果以一师之力,死死顶住马家军4个师轮番强攻。以200余人伤亡的代价,毙伤俘敌2000余人。皮旅尝到部队正规化的甜头,王诚汉回忆拼刺刀的情形,我军步枪刺刀采用的是日式刀,刀身长,刃锐利,而马家军都是土造马刀,刀短而钝,拼刺刀时我军虽未经长期训练,但武器占优,竟毫不落下风。战后清点缴获武器,皮旅指战员看不上马家军的破马刀,都留给当地老百姓当柴刀用了。
1951年王诚汉率皮旅181师入朝作战,第五次战役180师陷入美军包围受到重大损失,同为冲在前面的师级部队,181师在大致相同的战场条件下,精准判明敌我形势,部队行动极其迅速,成功甩开美军追击,安全撤回后方。
战役结束后,表现优异的王诚汉升任六十一军副军长。与此同时,志司追究六十军和180师失利责任,两级主官大面积调整,张祖谅从后方来到前线重新担任六十军军长,王诚汉从六十一军调到六十军任副军长,帮助六十军重整旗鼓。
后来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181师参加了鱼隐山3500人阵前潜伏,创造了朝鲜战场近距离接敌的记录。
再后来,金城反击作战,王诚汉以副军长身份随军指挥180师,战线推的最靠南,胜利完成反击作战任务,帮助180师打了翻身仗。
军功赫赫,在一众同级别将领中颇为亮眼,这大概是后来王诚汉能一步步做到大军区司令员的重要条件。
王诚汉将军于1988年授上将军衔。
1988年17位新老上将,洪学智是老将出马坐镇大局,张震、秦基伟二位是资历极深的老前辈。王诚汉、郭林祥、刘华清、李德生、尤太忠几位则是798名少将中佼佼者,当时健在的开国中将、少将为数尚有不少,这几位能跻身我军最高军衔,确实有过人之处。
尤其是郭林祥、王诚汉两位出自1946年的一个旅,更是了不起的奇迹。
最后说说彩蛋。大家细心看一看88年17上将的单位分布,能不能看出些什么?
小编,尤太忠,李德生将军在六纵十七旅先后分别担任过付旅长,旅长。如果算上担任过十八旅付旅长的向守志,这可以算纵队级别的奇迹。
皮有功,少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