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古人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现在人不把这些当回事了?

学成文武艺 2021-11-14 19:33:11

当代某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按照四书五经的行为准则来为人处世,那么这个人将会寸步难行,由此可见古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四书五经把人教育成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如果这些真没一点用,那只能说明古人的智慧没有结合现实。问题是不止一个古人说“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在古代几乎所有人都强调这些,难道这些人都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吗?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仁义道德这些东西就是要求做一个“老好人”,老好人还真的干不成事,甚至都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立足以及生存下去。但是《素书》当中并不是这样讲的,《素书》当中的“德、信、义”都属于才能的范畴。

古人讲究“体用”结合,意思就是光有德行还不够,还要会用德行,“德行”为立身之本,但必须会用德行。如此看来并不是四书五经当中的“仁、义、礼、智、信”没用,而是大部分人不会用所以变得没用!

德足以怀远,如果仅仅是有德行但不能怀远,就不算“有德”,因为你根本就不会用德;信足以一异,如果有信但做不到把各种异议归于一致,同样算不上有信;义足以得众,如果有义但是不能得众,就谈不上有义;智足以决疑,如果有智但做不到决疑,那又和谈有智呢?

《素书》说到的这几点跟曾仕强先生说过的这句话很类似:“如果君子受制于小人,那他还远远算不上君子”。如果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仁、义、礼、智、信”,但一点都不会把自己这些品德用起来,那就等于没有品德。

今人之所以不太相信古人这些东西,是因为今人和古人生活环境变化很大,今人的生活环境远比古人复杂,对古人的智慧又都是学了点皮毛,当然不能用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古人的谆谆教诲完全不当回事了!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