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后来怎么样了?

文史风云 2024-08-07 20:32:53

1992年,关于是否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后来怎么样了?1956年6月,一代伟人毛主席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这首小小的诗序将引出怎样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史诗。这就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大致表达过修筑三峡水坝的构想,这便是中国人“三峡梦”的开端。到了1944年9月,美国垦务局水电专家萨凡齐,受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邀请。冒着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在三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并协同中国技术人员,历时40个昼夜,撰写了轰动世界《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在报告中,萨凡奇难掩对找到三峡这一理想选址的激动心情。他诚恳地写道:“为中国计,为全球计,实现此一计划,实属必要之途也。”然而,三峡工程地推进实在是一波三折。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渐渐被提上日程。但在1985年的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一些政协委员专家对已有议程中三峡工程的议题,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各执一端,总结下来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从功能上来看,三峡工程对解决防洪问题的帮助并不大,不值得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三峡水电站的发电功能,完全可以先从支流的开发入手,循序渐进。而从后果上来看,三峡大坝的修建显然对航运不利,且大坝横江所带来的泥沙问题,甚至会把三峡变成“驼背长江”。最后,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三峡大坝的防空问题也是一个严重隐患,不容忽视。对此,谨慎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选择虚听取专家建议,放慢了三峡工程的开动计划经研究决定,撤销三峡省筹备组,对三峡工程开展重新论证。1986年6月,北京的这个夏天显得尤为热闹。在中南海,由国务院牵头,原水利电力部组织了,来自14个专业组别的412位专家,开始了一场长达4年的三峡工程可行性大讨论。当时,全国的50个学术团体,各自推举了两位代表参加论证。我国著名地理专家郭来喜,作为地理学会的代表,参与到了反对一方的阵营中。郭来喜的反对理由,主要是针对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与负面影响之间的权衡。以1870年7月,长江上游的特大洪水为例,三峡工程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仅是大型水灾期间该河段58小时的流量,效果有限。而三峡工程施工期间所造成的断航,很可能会加剧三峡地区的人地矛盾。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尽管郭来喜从小立志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峡梦”,但在现实的权衡下,他还是从自己的学术立场上讲出了真心话。因此当1992年3月25日,邹家华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做出关于三峡工程的报告。郭来喜立刻连夜发送传真,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提醒专家组注意权衡利弊。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也对三峡工程报以高度严谨的态度。在他看来,在三门峡修建水坝、水库关中中原有潜在危害。方宗岱的看法,可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导。1985年,他跟随全国政协孙越崎,带领的三峡考察团,开展了为期38天的实地调查。并立刻发表三篇论文,希望引起工作组对泥沙问题的重视,但最终杳无音讯。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92年第七届五中全会。三峡大坝工程问题,迎来了最后的表决时刻。在这个历史性的表态环节,共有9名专家表达了最高反对意见。其中除郭来喜、方宗岱外还有侯学煜、何格高、覃修典、李玉光、廖文权、伍宏中和黄元镇,他们都是来自植物、泥沙、水利、水电、土地、移民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分别指出了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军防等隐患。不过,时代趋势是不可逆的,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1993年1月,三峡建设委员会在第七届五中全会的决议声中应声成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开始。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三峡大坝更加持续稳定地运行着,昔日的诸多隐患也得到了一一解决。参考资料:李锐 自然辩证法通讯《一个敢讲真话的老科学家──怀念泥沙专家方宗岱》

0 阅读:310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