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临终”:经典难超越,新版争议多

娱爆料 2024-08-29 10:18:16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林黛玉,《红楼梦》中那如诗如画、才情绝世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临终一幕,一直是文学与影视经典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然而,当不同版本的 “黛玉临终” 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差距之大令人感慨万千。

87 版《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那简直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林妹妹。她不仅外形贴合,气质柔弱中带着倔强,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理解深刻到了灵魂深处。在黛玉临终这场戏里,陈晓旭把林黛玉的悲痛、不舍、欣慰、苦涩、期盼与落寞演绎得淋漓尽致。她让身边丫鬟拿来火盆,与紫鹃告别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艳。轻轻搭着紫鹃的手,那无力感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眼神中的情感复杂而真挚,有对紫鹃的不舍,有对过往的回忆,还有对命运的无奈。当她把诗稿和手绢一张张投入火盆,看着火苗燃烧,眼眶中的泪水蓄满了对宝玉的思念和对这段感情的眷恋。最后那一滴泪落下,缓缓闭上眼睛,仿佛整个世界都为她的离去而静止。陈晓旭的黛玉之死,真正做到了迷倒众生一眼万年,让观众沉浸在那份悲痛之中,难以自拔。

网友们纷纷赞叹:“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确实,她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一个让人心疼、让人怜爱的女子。她把林黛玉的灵魂注入到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而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中,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在临终这场戏中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导演大胆的拍摄手法,让黛玉赤裸着身子,只盖一层薄纱躺在床榻上,昏暗的灯光和层层叠叠的白纱,营造出了惊悚片的即视感。从手到肩膀,再到胸膛、腿,最后拍到脸的镜头,暗示意味十足,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恐怖电影。贾母的表现也让人觉得瘆人,仿佛林黛玉是被她害死的。这种演绎方式完全违背了原著中黛玉临终的凄美与哀怨,也不符合林黛玉大家闺秀的身份。

有网友调侃道:“这哪是黛玉之死,分明是恐怖片现场。” 李少红版的尝试虽然有创新的勇气,但却没有把握好度,失去了原著的精髓。

胡玫版的《红楼梦》中,张淼怡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躺在床上的她,没有一点病入膏肓的样子,圆润的脸庞和下巴上的肉,让人感觉她不是在临终,而是在休息。拿帕子时的表情不好看,扔诗稿和帕子时又用力过猛,像是在掐着丫鬟。最后闭上眼睛嘴角带笑的状态,让人摸不着头脑。眼眶乌青发黑,嘴唇干裂起皮,被观众形容为 “纵欲过度,临死前化了鬼了”。

在我看来,张淼怡的表演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她没有真正理解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只是在表面上模仿,没有抓住黛玉临终时的情感核心。为了哭而哭,没有真正融入角色,让人无法产生共鸣。

从这三个版本的 “黛玉临终”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的审美和对作品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差距。87 版的王扶林导演尊重原著,用心选角,精心打造每一个场景,成就了无法超越的经典。李少红版导演试图创新,却弄巧成拙,把黛玉之死变成了一场闹剧。胡玫版导演则显得敷衍了事,没有用心去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拍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87 版《红楼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演员的出色表演,更在于整个制作团队对原著的敬畏和用心。而新版《红楼梦》的失败,也提醒着影视创作者们,在改编经典作品时,要怀着敬畏之心,尊重原著,用心去打造每一个细节,而不是为了追求话题和创新而失去了作品的灵魂。

“黛玉临终” 别硬演,演不好只会成为观众眼中的笑话。希望未来的影视创作者们能够吸取教训,用心去演绎经典,让我们看到更多真正优秀的作品。

0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08-29 19:50

    看看林黛玉是怎么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