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布了年度的《国家安全战略》,并在该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
也正是在克林顿的任期内,中美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乍一看,克林顿确实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导者。
然而,时过境迁,在后面的20多年里,中美关系却几乎一直在走下坡路。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不断。
2021年,拜登上台后,不仅将中国列为了“首要战略竞争对手”。
还扬言称:“我不会在我的任期内,让中国超越美国。”拜登说出这番话,挑明了是要把特朗普的反华路线给继承下来。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已经从合作走向了对抗。既然克林顿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做出了“中国不可遏制”的判断。
那为何到了最近几年,美国却又变得如此焦虑,要在遏制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呢?
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事实上,别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快30年,就算再往前推30年,美国还是那个美国。
虽然对华关系变了,但他们的冷战思维从未变过。美国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超越他们,这就是其全球战略的核心。
与如今趋势不同的是,上世纪的中美关系,是从对抗走向合作。中美对抗从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就开始了,而中美合作则要等到70年代往后。
但美国亲善中国的行为,与美国一贯主张的“美国优先”战略并无冲突。只不过当时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改变而已。
当时中美关系改善的动因有二,一是中苏交恶和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使得两国都在对抗苏联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二是美国正准备从越南撤军,但他们担心越南南北统一之后会过度膨胀,威胁到美国在东南亚乃至大洋洲的势力范围。
于是便想借用中国的力量遏制住膨胀的越南。毕竟,越南是苏联一手带大的,而苏联这个国家,早就变了质。
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口号,却干着帝国主义的事情。美国就担心,越南会有样学样,建立一个东南亚版的苏联。
而越南的扩张同样也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于是,中美一拍即合,就有了后来的乒乓球外交、基辛格访华、美国撤出越南、以及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不过,这一时期受十年动荡的影响,中美的关系建设并没有进行得那么顺利,中美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交。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中美关系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以上的“蜜月期”。
当时的中美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包括美国在内,一众北约国家的先进武器,中国可以随便买,甚至还能享受后发国家的折扣优惠价。
中国的24架黑鹰直升机,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买下的。当中的20架,直到现在还在军中服役。
美国允许开放对华军售,主要是为了帮助中国打击越南。就比如辛柏林炮兵雷达,曾被直接用于两山轮战中。
这款雷达给我军提供了不少帮助。据说,边境冲突时,越南人只要一开炮,他们炮兵阵地的坐标就会被立即锁定在雷达屏幕上,无处遁形。
可惜的是,那段时间中国还比较穷,再加上美国很快就在1989年左右关闭了对华军售渠道,所以我国从美国淘到的东西其实并不多。
不过,这批装备的购入,却极大促进了我国军工领域的发展。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正因为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冷战格局的力量天平才彻底向美国倾斜,以至于最终让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可惜的是,中美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苏联红旗落地,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扭转。中美关系也因此再次出现变化。
众所周知,苏联没了之后,美国就成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对于美国的决策者来说,这时的中国,已经不再具备牵制苏联的战略利用价值。
但是,美国并没有就此立即跟中国闹掰。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让美国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彼时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美国需要利用中国广阔的市场以及低成本的区位优势,化解自己的通货膨胀危机。
另一方面是中美的军事实力对比还比较悬殊。这时候的中国军队,对美国来说还不足为惧。
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贡献大于军事挑战。因此,美国也就没有必要为了对抗中国,而闹到放弃中国市场的地步。
但是,美国还是留了一手,因为他们看出来了,中国是未来唯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
为此,美国减少了中美之间军事领域的技术交流,并竭尽所能地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挖坑。
留下一些隐患,例如文化渗透与政治宣传等等,为日后牵制中国做长远准备。
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种“政冷经热”的怪象。
一方面,美国不断利用地缘政治问题向中国发难,例如邀请李登辉访美、派遣美众议长访台等等。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却没有严重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特别是经贸领域,两国的往来不减反增,中国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美关系的缓和期更加奇怪的是,美国的这一系列小动作,居然在迈向21世纪的前夕戛然而止了。
之后,美国又一连冒出了好几位对华态度相对温和的总统。例如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等等。
中美关系又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缓和期。并且,克林顿所说的那句“中国崛起不可遏制”,差不多也是一阶段发表出来的。
结合时代背景,再来回顾一下克林顿的这番话。就会发现,他大概率没有发自真心要与中国合作。
背后的真正意图,只是想做出美国无意与中国相争的假象,以此麻痹中国的斗志罢了。因为这时候,美国有了更重要的目标——中东。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并没有立即恢复过来。
因此,中东地区以前一些亲苏联的国家,就出来自己单干,崛起成新的区域霸主。例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等。
为了维护美元石油体系,美国这边也是争分夺秒,不断占据权力真空地带。
时不时打击一下塔利班,制裁一下萨达姆,并向沙特、科威特等国驻军,扩大自身的军事影响力。
2001年,911事件爆发,让美国找到了出兵中东的理由。从此彻底将战略重心彻底转向了中东,于是就有了为期10年的反恐战争。
对中国来说,这正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当美国人再次回过味来时,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9年,是美国对华焦虑的起点,同时也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眼看中国的崛起逐渐威胁到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奥巴马赶紧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
从这一年开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敌意在持续加压。
对华态度转变最为明显的就是奥巴马了。第一个任期里,他对中国慈眉善目。
但到了第二个任期,就直接变了脸色。并且,在届满之前,奥巴马还做了两件事情膈应中国。一是南海仲裁案,二是部署萨德防空导弹。
而到了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直接原形毕露。撕掉了对华友善的表皮,发起贸易战以及经济制裁。后面拜登上台,继承了这层敌意,中美对抗持续加码。
美国对华遏制一脉相承,未曾动摇可以看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始终没有偏离初心。
包括近期旧金山会谈之后,虽然中美关系似乎又从对抗走向了合作。但美国之所以会向中国说好话,无非就是想争取多点时间去装填弹药罢了。
因为现在动手心里没底,而且代价太大。和20多年前一样,这不能说明美国打消了遏制中国的念头。
美国的历届政府,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是一副德性。
克林顿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声称不遏制中国崛起,也不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把中国当成了重要的战略伙伴。
可银河号事件、南联盟大使馆遇袭事件,甚至是抵制中国申办奥运会,哪一件不是在他的任期之内发生的呢?
特别是南联盟大使馆事件。美方一开始态度非常敷衍,凭常识判断,坐拥全球顶尖科技的美军根本不可能误炸,可美国却还有脸睁着眼睛说瞎话,强行把责任推卸到一张旧地图上。
令克林顿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动了真格,民间的反美情绪在这一刻集中爆发。
直到外交部接连发表声明称“做好了一切战争的准备”,克林顿才算是真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并最终做出让步,在中国大使的见证下,于白宫办公室亲笔写信向中国道歉,并答应支付1000多万美元的赔款。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悟出两个道理,一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崛起成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就连美国也要敬畏三分。
毕竟外交上的强势,离不开国力的强盛。二是美国虽然热衷于对中国进行军事威慑,但也在竭力避免两国正面冲突的发生。
要知道,互扔核弹的后果,美国可承担不起。
因此,克林顿的算盘是,用一种类似于“和平演变”的方法来对付中国,像搞垮苏联一样搞垮中国。
所谓和平演变,是指通过价值观输出,激化一个国家的社会矛盾,进而从内部瓦解这个国家。
当年,不可一世的苏联,就倒在了美西方的和平演变之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的冷战思维根深蒂固,改变不了。
包括现在拜登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其实也是当年美苏冷战玩剩下的套路。过去,中苏交恶,美国与中国联手制衡苏联。
今天,中国和俄罗斯走到了一起,美国就联合印度遏制中国。历史居然惊人的相似。
结语:总的来说,从克林顿到拜登,纵观美国对华关系史的曲折变化过程。
我们发现,美国遏制中国的程度和具体做法偶尔会变,但其核心理念却始终不变——那就是不允许中国走在他们的前面。
现如今,中美双方都在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美国要保地位,中国要促发展,双方的矛盾始终难以和。
尽管美国人自己心知肚明,知道中国的复兴大业已经是大势所趋,无法被阻止,但依然还是抱着侥幸的心态,想尝试一下。
毕竟,美国是冷战的赢家,尝过一次胜利的甜头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以为自己就能这么一直赢下去。
参考资料:
1、文歆.克林顿总统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J]东北亚论坛 1998年03期2、刘建.克林顿政府与中美关系的演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