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浅析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聪聪评历史 2023-06-10 20:33:04

引言:

宋代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时期。

正是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宋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才使得宋朝在疆土面积比前代狭小的情况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也使得宋朝在“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开支巨大的情况下保持了基本财政平衡;更使得宋朝在外部强蕃林立、外患频繁的情况下,能够勉力维持三百多年的国祚,并创造了“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奇迹。

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造成了哪些影响?

一、需求供给两旺盛,技术政策促发展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国际需求以及宋代的国内生产、航海技术、重商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需求端来看,当时的亚、欧各洲基本上都处于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亚洲地区,当时宋朝的经济要远高于周边国家,周边各国都仰慕宋朝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很想与宋朝保持友好的经济往来。

在欧州地区,中南欧的拜占庭帝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西欧地区的经济也开始复苏,沿海一些城市形成了较大的贸易区和经济同盟;这些富裕起来的欧洲人更加向往来自东方的奢侈品,渴望与宋朝进行贸易往来。这就为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从国内供给端来看,当时的宋朝在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方面,生产率持续提高,经济作物得到普遍种植;在手工业方面,宋朝手工业的技术、种类和产量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为海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商品。

从技术上看,宋代造船与航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早在北宋时期,当时的造船技术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唐代,在东京汴梁、温州、泉州和明州等地都出现了规模相当大的造船厂,每年制造的漕运商船多达数千艘。

宋室南迁以后,船舶制造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据南宋时期的文献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由此可见,当时的航海船舶体积是非常惊人的,构造也是非常坚固的。

除了大和坚固之外,两宋的海船还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帆和航海罗盘,既保证了航海效率,又保证了航海安全,这就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工具保障。

从政策上看,宋代的重商政策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支持。宋代的领土面积要比唐代小很多,因此农田赋税也要比唐代少。但宋朝政府的经济负担却要比唐代重很多,不但要向邻邦“进贡”金银布帛,还要支付军队和宫廷的庞大开支。为了开源,宋朝就把商业提高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积极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在贸易方面,由于西北地区辽、金和西夏的崛起,使得原来繁荣的陆上“丝绸之路”基本被阻塞,所以宋朝不得不通过海外贸易的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

为了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宋朝专门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并先后采取减少禁榷物品、降低商船税率、奖励有为海商等措施。

二、品类范围有突破,利润丰厚成支柱

宋代海外贸易兴起后,在商品品类、贸易范围、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特点。

从商品品类上看,宋代与前代相比,不但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进口的商品类型多样。

从出口商品上看,宋代向外输出的既有陶瓷、漆器、丝绸、金属制品这样的手工业品,还有茶叶、药材这样的特色农产品,更有书籍、绘画这样的艺术品。宋代出口的这些商品,极大丰富和美化了进口国人民的生活。

从进口商品上看,北宋从海外引进的货物既包括象牙、犀角、珍珠、玛瑙、琉璃等珍宝,也包括沉香、乳香、肉豆蔻、鹿茸、麝香、茯苓等香药,还包括松木、杉木、折扇等生活物品。由于进口量非常地大,这些进口品不再像前代一样,仅供统治者享用,而是广泛进入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贸易范围上看,北宋商船航海贸易的目的地除了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外,还有阿拉伯国家,更有遥远的非洲和欧洲国家。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故临国与大食国相迩,广舶四十日到蓝里住冬,次年再发舶,约一月可达。……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虽以一月南风至之,然往返经二年矣。”这里所说的蓝里就是今天的苏门答腊一带,故邻国则是今天印度西南沿海地区,而大食则是北宋时期对阿拉伯地区的广泛称谓。

到南宋时期,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据《诸蕃志》记载,中国商船曾先后到达过勿斯里(埃及)、芦眉(小亚细亚半岛)、斯加里野(意大利西西里岛)、木兰皮(西班牙南部)、茶弼沙(西北非摩洛哥)、默伽猎(北非阿尔及利亚)和毗喏耶(北非突尼斯至利比亚一带)等地。

东起高丽、日本,南到东南亚海岛区域,西至红海、东非沿岸和地中海沿岸,都留下了宋代海商从事海外贸易的痕迹。从政府收入上看,早在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市舶收入就达到了几十万缗,超过了唐朝的最高水平。按《宋史·食货志》的记载,仅绍兴六年,泉州的一个海商就“招诱舶货,收息钱九十八万缗”,远远超过了北宋全年的市舶收入。

以致宋高宗赵构自己都得意洋洋地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耳。”

三、政经格局出变化,社会观念生嬗变

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宋朝的经济格局、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

从经济格局上看,在宋朝以前,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就有大量的北方人口持续南迁,从而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向南移动,有土地肥沃之利的扬州、苏州、湖州、杭州等江南城市率先崛起。但随着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又开始向东南部沿海移动,使得广州、泉州、温州、秀州、明州等城市后来居上,成为宋朝的经济重镇。

与早先开发的江南城市相比,这些沿海城市本身的资源条件并不好,大多都山多地少,土地贫瘠,还会经常受到台风等灾害的袭击,但正是由于它们有港口之利,便于商品出口,所以在海外贸易繁荣的大背景下迅速崛起,从而彻底改变了宋代的经济发展格局。

从人口结构上看,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民开始脱离农业,专职从事与海外贸易有关的行业;或改事手工业,为海外贸易制造商品;或改变种植结构,生产经济作物,这使得宋朝的非农业人口“坊郭户”迅速增加,成为宋代社会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著名宋史学家漆侠先生曾估计,宋朝时,全国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2%,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海外贸易的贡献。

从社会价值观上看,秦汉以来,儒家一直崇尚“士农工商”的观念,提出“农本工商末”的思想,轻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甚至以经商和从事手工业为耻。随着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地位日益重要,宋人开始冲破“农本位”的束缚,认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的商业和手工业不再是末业。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就曾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随着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社会价值观出现进一步变革。当时的著名学者陈首卿提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手工业者和商人被提高到了和士大夫、农耕者一样的位置,反映了宋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结语:

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是宋朝政府利用国际大环境,凭借航海技术,突破辽、西夏、金的封锁,积极出口国内生产剩余,以增加财政收入的主动之举。

它在贸易种类、贸易范围等方面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使得贸易收入急剧增加,从而有效解决了宋朝的财源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还改变宋朝的经济格局、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为“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此,很多学者才会认为,宋是“现代的拂晓”。

参考文献:

《宋史》

《梦粱录》

0 阅读:0

聪聪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