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国内局势暗流涌动,为了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周恩来奔走于南京和重庆,拜访社会名士、记者等。
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周恩来深情的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的坟墓前或许已经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思未报。直到今天,我依然要感谢母亲的启发,如果没有她们的启发,我可能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第一个人便是母亲,母爱是伟大的,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周恩来的一生曾被三个母亲呵护,为了革命事业,自青年离乡后便一直没能荣归故里,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伴随了他的一生。
1950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了自己的母亲,一时间情绪失控,双眼含泪,会议被迫暂停。
教会周总理处事之道的人周恩来的生母名叫万冬儿,生于光绪三年。万冬儿的祖籍原本在江西南昌,爷爷是个生意人,为了方便做买卖,全家迁往了江苏。
爷爷非常有经商头脑,让万家的家底日益殷实,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与大多数有钱人一样,万老太爷十分重视对晚辈的教育。
万冬儿的父亲万青选5岁时就被万老太爷送进了乡里的私塾,万青选不负众望,在科举考试中荣获状元,成为了清河县的知县。
从此之后,万家进入了鼎盛时期。1877年,万青选的家中诞生了第十二个女儿,由于出生时正值严冬,所以万青选为其取名为万冬儿。万冬儿在家排行第十二,所以乡里人都称其为“万十二姑”。
在万青选的教导下,万冬儿知书达理,从小便懂得三从四德,这让她从小就获得了远超兄弟姐妹的父爱。
作为清河县的知县,万青选经常拜访社会名流,每次出行,百姓们总能在知县的官轿后面看到一个小巧玲珑的花轿,里面坐着的正是万冬儿。
由于经常与父亲同行外出,万冬儿的眼界得到了极大提升,万青选的朋友们纷纷夸赞:“知县大人的千金真是既聪明又可爱。”
随着万冬儿逐渐长大,她即将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苦难——缠足。封建社会,“大脚女人”是会被乡里人笑话的,尤其是对于社会地位颇高的万家来说,女孩不缠足极有可能败坏家族的名声。
但是,万青选丝毫不在意这些,不仅没有逼迫万冬儿缠足,还亲自教她读书写字。为了培养她的处事能力,万冬儿还被父亲任命为万公馆总督。
这一工作一直都是她的母亲张氏来做,很多人都以为,万冬儿太年轻,难以胜任这一工作。然而,万冬儿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处理事务,刚一上任,她便把万公馆打理的井井有条,她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管家”。
万冬儿20岁时,万青选见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便给她说了一门亲事。1879年,万冬儿嫁给了山阳县(今淮安)周起魁的次子周贻能,也就是周恩来的生父。
万冬儿嫁入周家后不久,便为周贻能生下了三个孩子,其中长子便是周恩来,虽说周恩来一岁时便被过继给了大伯周贻淦,但他一直与生父生母保持着联系。
万冬儿能力出众,很快便成为了周家的大管家,上能照顾婆婆,下能教育子女。周家是个大家族,人数众多自然矛盾也多。
人们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万冬儿却总能凭借出色的处事能力将矛盾轻松化解,每当周府吵得鸡飞狗跳时,大家总会说:“请十二姑来讲讲道理。”
然而,随着周家老太爷周起魁病故,周家日益没落,周贻能只能外出务工,勉强维持大家族的生计。万冬儿在家中大包大揽,用自己瘦弱的身板支撑着周家。
由于积劳成疾,万冬儿不幸染病,为了不让家中老小担心,她一直隐瞒病情,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907年,年仅30岁的万冬儿病故。
万冬儿为周家倾尽了心血,所以万家提出了一个条件,周家必须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万冬儿,棺材要用楠木制作,尸身要用百丈白绫缠绕,并且还要找高僧超度亡灵七七四十九天。
如果换做以前,这的确不是什么难事,但当时周家已经家徒四壁,周贻能微薄的薪水根本不足以给妻子这么高规格的葬礼。
但是,万母的态度很坚决,如果周家不以这种规格厚葬女儿,既对不起女儿为周家的付出,也对不起周、万两家几代的交情。
无奈之下,周贻能只能将万冬儿的棺木存放在一座尼姑庵中。直到1935年,周贻能才攒够了厚葬万冬儿的钱。
当时红军还在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周恩来未能出席母亲的葬礼,因此他一直觉得愧对母亲。
周恩来对生母的愧疚感远不止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缓解耕地紧张的局面,国家推出了“平坟还田”政策。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许多百姓非常不理解。1965年春节,周恩来的侄子周尔萃来到北京看望他,临走时,周恩来对侄子说:“这次回家,你一定要替我做一件事,平了周家的祖坟,退耕还田,并告诉乡亲们,这是我的决定。”
周尔萃带着任务回到了淮安,百姓们见总理家的祖坟都已经平了,于是便不再议论这个政策,“平坟还田”的政策在淮安得以执行。
好在万冬儿在当地的声望比较高,几个农民将她的灵柩运到了周家祖坟东南方的一个农场重新安葬,但由于没有墓碑,江浙一带又多洪涝,万冬儿的坟墓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但是,周恩来一直记得生母的容貌,她始终活在总理的心中。
作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他为了国事而操劳的样子多少有几分万氏的影子。
尤其是主持新中国外交事务时期,周恩来被国外领导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外交家”,万氏长于处事,周恩来或许继承了生母的这一基因。
教会周总理忧国忧民的人前文提到,周恩来在一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自己的大伯周贻淦,这还要从周家的一条规矩说起。
万冬儿第一次怀孕期间,周贻淦便患上了肺痨,周恩来一岁时,周贻淦的病情日益严重,基本已经病入膏肓,由于身体原因,周贻淦与妻子陈氏没有子嗣。
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保证周家每个分支都能延续下去,周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哥哥无后,弟弟需要将长子过继给哥哥。
周恩来是万冬儿第一个孩子,哪个母亲舍得把孩子交给别人?所以万冬儿对这一规矩十分抗拒。周贻能刚刚喜得贵子,同样不舍得将儿子过继给哥哥。
陈氏多次找万冬儿哭诉:“贻淦如果死了,家里就剩我自己了,我可怎么活啊!”
万冬儿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同时又相当于周家的大管家,为了维护大局,她主动说服了周贻能:“要不就把大鸾(周恩来的乳名)过继给他们吧,也能让陈氏对生活有个念想,我们可以再生嘛。”
就这样,周恩来成为了大伯家的儿子,虽说不久后,周贻淦便病逝,但目睹了周恩来过继到自己家中,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陈氏同样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虽说处事能力与万氏有一定差距,但文化水平要略强于万氏。丈夫死后,陈氏与周恩来相依为命,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儿子上。
三岁时,陈氏便开始教周恩来读书写字,五岁时便把他送到了私塾读书。“周恩来”这个名字就是陈氏为他取的;字翔宇,意味翱翔寰宇,由此可见陈氏对他的期望。
陈氏教给了周恩来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忧国忧民。她从小就教周恩来背诵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诗词,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病起书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这是周恩来最著名的一句话。这是他12岁离开家乡,前往东北求学前所说。周恩来从小就能够有此志向,主要是受到了陈氏的影响。
除此之外,陈氏还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这一点从她为总理取的名字就能看出。
陈氏一直感激万氏把长子过继给自己,所以她从未向周恩来隐瞒这件事,她经常说:“我并不是你的生母,你的生母是万伯母(过继之后,周恩来称万氏为伯母)。”
不幸的是,万氏去世仅一年,陈氏也因为肺痨病逝,周恩来十分悲痛,他始终牢记嗣母教给他的家国情怀。
多年之后,陈氏教育出来的孩子成为了新中国的总理,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晚年时,周恩来被多种疾病折磨,但是他始终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这个国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教会周总理体恤人民的人周恩来刚刚过继给陈氏时,陈氏为了将他抚养成人,委托朋友在淮安南门的一个鱼市上雇了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女子当乳母。这名女子便是蒋江氏。
蒋江氏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虽说刚满二十岁,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蒋江氏的丈夫是个裁缝,偶尔也会给有钱人家当轿夫,家境十分拮据。
迫于生活的压力,蒋江氏只能暂时将孩子交给母亲抚养,自己出来当奶娘,为丈夫分担压力。
陈氏从不摆富家大小姐的架子,对蒋江氏十分客气,所以蒋江氏在照看周恩来时非常用心,甚至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长大后,周恩来经常去蒋江氏家里玩,蒋江氏的长子名叫大文,大文比周恩来大四岁,他经常带着周恩来上山采果子、下水摸鱼,这是他在围墙高筑的周家大院不能体验到的。
在蒋江氏家里游玩时,周恩来体会到了真正的农民生活,每当农忙时节,蒋家老少都会去田间劳作,周恩来也经常随行。在蒋江氏的指导下,周恩来学会了多种农活,最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陈氏性格文静,很少批评周恩来,但蒋江氏就不同了,作为一个乡下妇人,她没有大家闺秀的温文尔雅,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周恩来,只要是犯错,肯定会被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正是因为有了蒋江氏的严格要求,周恩来才没有养成大户人家公子哥的矫情性格。
陈氏病逝后,周家债务累累,无力再支付蒋江氏的工钱,但由于和周恩来感情很深,她依然留在了周家,直到周恩来前往东北求学。
参加革命后,周恩来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淮安,与蒋江氏的联系也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托人去家乡寻找乳母的下落,遗憾的是,蒋江氏早在1942年便已病逝。
蒋江氏虽说出身不及万氏、陈氏高贵,但她代表着广大的农民阶级,她让周恩来了解到了底层劳动者的艰辛,这对他后来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1950年,周总理在参加一次会议时提到了自己的母亲:“1946年5月,我从重庆前往南京,南京距离我的老家淮安大约有三百多华里,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墓......”
说道着,周总理的眼眶逐渐湿润,他在台上停顿了许久,激动的情绪让他难以继续发言,会议只能宣布暂停。
万氏、陈氏、蒋江氏,周总理的这三位母亲塑造了他三种优秀品质,每一个人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说12岁离乡后,周总理一直没有去周家的祖坟祭拜她们,但新中国有了一个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好总理,三位母亲的在天之灵应该会无比宽慰。
人民总理周恩来,忠勇报国颂民族,勤政节俭重考心,不朽名字响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