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十九讲:徐孺下陈蕃之榻,流传千年的原因

嘤兀 2023-12-12 14:24:56

为什么一个老百姓拜访一位官员,就成了“人杰地灵”了?

我们好好聊聊。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名臣,主要生活在汉桓帝时期。

说到汉桓帝,有些人不禁哀叹摇头了。

东汉末年,皇权、豪族、宦官已经不顾及民间疾苦,特别到了桓灵二帝时期,社会阶层固化,中央政府功能退化腐败,皇帝不信官员,只相信宦官。

宦官的腐败,又加剧了民间矛盾和社会矛盾。

比如汉桓帝的儿子汉灵帝时期的十常侍,间接导致了诸侯并起,汉王朝名存实亡。

回到汉桓帝延熹4年(公元161年),也就是汉桓帝继位的第14个年头,东羌的叛乱,再次撞击着行将就木的东汉。

汉桓帝为满足战争所需钱粮,实行如下政策:

1、给公卿大夫,王侯贵族们加租加税降工资。

2、全国按照亩数征敛额外税收,每亩十钱。

3、开放卖官。

豪族们为了自己的钱袋子,又将损失分摊给了百姓。

买官上任的官员们,为了填补自己花的钱,又将亏空放到百姓身上。

最终都是百姓受苦。

在经历了兼并土地,豪取抢夺,税收不济,压榨百姓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官逼民反下的国家混乱。

多说两句。

而到了汉灵帝时期,为了缓解中央财政,卖官到了极其疯狂的程度:

三公的价格是一千万,九卿的价格是五百万。

官员不再“为民做主”,而是变成了为皇帝敛财。

汉灵帝中平3年(公元186年),司马直出任太守,到任的第一件事是给皇帝凑出,因火灾烧毁宫殿的“修宫钱”,每亩十钱。

司马直拒绝高官厚禄,以死相谏,也没能为东汉留下一丝生机。

而这一年,也是黄巾起义的第二年。

当然这是后话。

回过头来继续说陈蕃,他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他少时有大志,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的典故。

少年时举孝廉,授郎中。因母去世,辞官居丧。后由当时的三公之一的太尉李固,荐举为乐安太守。

陈蕃为官正直:

一次手握大权的大将军梁冀,派人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无法见到陈蕃,就假托他事请见陈蕃,陈蕃发怒,将其打死,因而获罪,被降为修武县令。

稍得升迁后,任尚书。

当时零陵、桂阳山贼造反为害,公卿商议要遣军队剿平,汉桓帝又诏令州郡,推选孝廉、茂才。

陈蕃借机进谏,结果得罪了汉桓帝的近臣,被外放为豫章太守。

后又被启用,最后官拜太傅,管理尚书事宜,汉灵帝即位后,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最终事泄被害。

后人评价他“忠亮謇(jiǎn)谔(è)”也就是忠诚坦荡,正直敢言的意思。

对他的死评价为“海内默默,人怀震愤”。

他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

就是这么一位不喜社交的太守,一到豫章,连官衙都没进,就率领僚属直奔徐孺子家,“欲先看之”而后快。

这里有两个问题:

1、徐孺子又是谁?

2、豫章太守是个多么大的官职?

先说第一个,徐孺子是谁?

徐孺,叫徐穉(zhì)字孺子,他“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称。

朝廷屡次起用,他认为东汉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所以均以推脱。

陈蕃见到徐孺之后,发现他是个大才,就想请他到府衙任功曹,相当于太守助理,徐孺还是坚决不就。

出于对陈蕃的尊敬,徐孺经常造访太守府。

大家知道,陈蕃不接客,却未徐孺专门做了一个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访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

现在聊一聊豫章太守是个多大的官。

东汉有13州,105个郡,豫章郡属于扬州。

这个扬州和现代的扬州不一样。

那时候的扬州是东汉13州之一,包括现在的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等地。

扬州治下6郡,分别是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和豫章郡。

其中豫章郡的大小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省。

太守一职,本是战国时郡守的尊称。

从西汉汉景帝时期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官员。

历代沿袭不变。

可以说陈蕃权力极大,地位极其显赫。

在乱世之中,平民徐孺,能和郡守陈蕃结下惺惺相惜的友谊,可以说是混乱之中的一方净土;那个时代,在一个叫豫章郡的地方,留下一段纯洁且真挚的故事,是人的原因,更是这一方水土的原因。

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不是用“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来解释什么叫“人杰地灵”,而是用“人杰地灵”来修饰“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最终将滕王阁的所在地洪州,提到一个与历史并齐的高度!

关注我,一起探寻古文之美。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