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黄埔1期到6期毕业生在蒋系部队中应该算作是一个另类,虽然蒋氏对自己的嫡系部队都不无偏爱,可对黄埔1期到6期毕业生的偏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可蒋氏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黄埔1期到6期生都是他在创业时期跟随着他吃过苦的,现在他日子好过了,也应该回馈这些人一下。
因此,大量的20余岁的少将、中将集中出现在蒋系部队中,这让一些毕业于各类讲武堂和保定军官学校的老将们不满: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真的好吗?
随着局势的发展,黄埔学生们也开始画圈抱团,各期也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人物。
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既然提到了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胡宗南。
确实,胡宗南是黄埔系中担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的首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胡宗南被视为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似乎也正常。
可惜,胡宗南虽然蹿升的速度惊人,手下也拉拢了一大批黄埔学生,但在黄埔系内部的评价中,他既非名将,亦非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甚至还有人说,胡宗南的指挥水平充其量就是个团长。更有甚者,还把胡宗南的指挥水平视为连长。
当然,这些都是挖苦之词。不过,也由此可见,胡宗南在黄埔系中并不是个实至名归般的人物,自然也就谈不上是1期的代表人物和名将了。
那么,究竟谁能代表黄埔1期的水平呢?
三个人物,分别是关麟征、杜聿明和宋希濂。
要论指挥作战勇猛,关麟征堪称黄埔1期的楷模,他所率的部队以长途奔袭出名。关于这一点,在“围剿”红军时期,在抗战时期都有表现,不然,他也不会获得“关铁拳”的美誉。
关麟征勇则勇矣,可是却有两个致命缺点:
其一、战法单一
抗战时期,关麟征的第52军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都有上佳表现,这主要是当时他归属在汤恩伯部下。汤恩伯虽然人品差点,但要论侧翼战和机动作战,在当时的中国部队中要排在首名。关麟征和第52军的作战特点正好适合汤恩伯的打法,这也是关麟征能够在抗战初期如鱼得水,屡立战功的主要原因。
可自从52军编入第9战区,负责防守长沙外线的新墙河阵地之后,关麟征的战绩就开始黯淡下来。
在这一点上,薛岳就没有汤恩伯那么知人善任了。薛岳想的倒是不错,把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放在9战区的一线,会起到震慑日军的作用。可把这样一支善于长途奔袭、机动作战的部队用于打阵地战,真的发挥不出关麟征的优势。
紧接着,关麟征部又被调到了滇越边境防范日军,如此一来,52军擅长的战术就更加得不到发挥,关麟征的战功自然就停止不进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关麟征的心胸不开阔
在蒋系将领中,关麟征和陈诚之间的矛盾甚深,其根源还是在对兵权的争夺上。其实,别看关麟征讥讽陈诚心胸不开阔,逢权必争,他本人做的比陈诚还过分。
本来,关麟征手中是握有一把好牌的,蒋氏也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像杜聿明、郑洞国、张耀明等黄埔1期的毕业生都在关麟征部下,只要关麟征善加使用,定会获得他们的拥戴。
可关麟征一来非陕西人不重用,二来,在他的部队中,官兵们只能有他一个领导,如果官兵们对其他将领有好感,他就会把那位将领排挤走。
像杜聿明就是这样被排挤走的。
杜聿明是个老实人,心里面没有那么多心思,在关麟征第25师担任旅长的时候,一门心思就是练兵,也由此获得了部下的拥戴。可关麟征并不高兴,他认为这是杜聿明意欲在第25师营造人设,想要谋取自己的地位。虽然杜聿明也是他的陕西老乡,可关麟征毫不手软,不断地给杜聿明找麻烦。终于,杜聿明在25师实在待不下去了,找机会脱离了部队,投奔了徐庭瑶,出任装甲团长,由此奠定了他在蒋系机械化部队中的地位。这可是关麟征始料未及的。
抗战爆发后,关麟征晋升为第52军军长,郑洞国担任其下辖的第2师师长。可在保定会战中,关麟征不仅把郑洞国师顶在了一线,而且在撤退的时候连通知都没通知。气得郑洞国大骂,“我们都是黄埔1期的同学,你这么做毫无情义。”
此役过后,郑洞国找机会脱离了第52军,投奔了杜聿明,担任了荣誉1师师长。
一个团队的领导,除具备一定的能力外,识人、信人、用人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像关麟征这样的,连自己的同学都要打击,心胸过于狭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关麟征不仅仅是心胸狭窄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收服、驾驭黄埔1期同学们的不自信。
这样的人,自然无法得到黄埔1期毕业生们的拥戴。虽然关麟征战功显赫,号称名将,但要成为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他还差了很多。
如果不是在远征军反击龙陵时犯了低级失误的话,那么,宋希濂还是有成为黄埔1期代表人物可能的。
抗战爆发后,宋希濂可谓无役不与,每战均有上佳表现。尤其在武汉会战中,他先是在富金山、沙窝、小界岭重创日军,又在突围时挺身而出,慨然接纳一些杂牌部队一同突围并甘愿断后。也由此,在当时的军界,宋希濂获得了相当好的名声。
年轻、战功显赫、深受蒋氏信任、又获得了杂牌部队的好感,宋希濂是具备成为黄埔1期代表人物的条件的。
在滇西大战时,宋希濂又立下大功,若非他率部及时炸毁了怒江上的惠通桥,日军很有可能通过惠通桥进入云南。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云南危矣。
可在反击缅北的战役中,宋希濂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搞清前线战况的时候,就相信了部下熊新民的话,把攻占龙陵的消息报告给了蒋氏。
当时,中国部队对缅北的反击举世瞩目,宋希濂的谎报军情让蒋氏在世人面前丢尽了脸。而本来就对宋希濂不满的萧毅肃则趁着这个机会,利用其在重庆方面的关系,把本不应该此时去陆军大学进修的宋希濂填进了进修的名单。如此一来,宋希濂不仅失去了反击缅北证明自己的能力的机会,还丢了兵权,从此丧失了一线将领的地位,也失去了成为黄埔1期代表人物的可能。
杜聿明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在同学们纷纷成为中尉、上尉的时候,他却是个上士军需排副;在诸多同学纷纷成为营长、团长的时候,他还在南京那拿着救济金度日。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蒋氏第2次下野后复出时,杜聿明终于步入了正轨。
在与关麟征有了那么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后,杜聿明果断地脱离了第25师,投奔了老师徐庭瑶,由一个旅长的职务甘愿担任装甲团的团长,这一点在当时的蒋系部队中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看好装甲兵在日后的军中地位,可要是让他们放弃旅长、师长的职位来担任团长,他们是做不到的,可杜聿明做到了。
果然,杜聿明的装甲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是200师,后又是第5军,杜聿明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了当时军中仅有的一个机械化军的军长。
一支机械化部队看似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在当时的中国,这就是个“宝贝”。因此,不逢大战,第5军不出;每逢大战,第5军必出。
这也是在昆仑关战役、滇缅路作战为何派第5军出战的原因。因为第5军是蒋氏的门面。
图片来自网络
客观地说,杜聿明的指挥能力在黄埔1期生中并非很强,可杜聿明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又是个善于挖掘人才、团结人才的人。在历次大战中,杜聿明不仅学到了指挥大型集团作战的知识,还发掘了像邱清泉、廖耀湘等一批善于指挥机械化作战的将领。
这些人才是杜聿明在军中立足的本钱。
果然,在抗战胜利后,第5军的邱清泉和第5军派生出来的郑洞国、廖耀湘等人成为了军界的“明星”,成为了蒋系部队中主力中的主力,作为这几支部队的开创人,杜聿明是有资格成为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的。
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军中有句俗语,那就是步兵是出名将的地方。可黄埔2期却是个以炮兵、辎重、工兵和政科为主的一届。
论起能成为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恐怕也只能从郑介民、邱清泉和钟松这三个人中选拔了。
可郑介民自从黄埔毕业后,就没在一线部队待过,后来又进入了军统,成了一个大特务,自然不会成为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
钟松本来是黄埔1期生,可由于在校期间生病,耽误了学业,只能降级到了第2期,并且还由步科转入了炮科。
论起钟松的能力还是没说的,可由于他在胡宗南的部下,一直受到胡宗南的压制,哪里有条件表现自己?试想,连胡宗南本人都不能成为黄埔1期的代表人物,钟松又岂会成为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
那就只剩下邱清泉了。
邱清泉虽然号称“邱疯子”,可却是个文武全才般的人物。不仅会作诗,而且还能编纂军事著作,这在蒋军将领中是很少见的。
邱清泉不仅文采出众,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含糊。昆仑关大战中,在第200师和荣誉1师均未能取得大的战果之时,他率领的新编22师却大放异彩,打得来援的日军中村旅团寸步难行,连旅团长中村正雄都战死了。可邱清泉也因驾驶战车追敌过于勇猛,以至于翻车负伤。
此役,第5军虽然攻克了昆仑关,但所有将领都没有受到表彰。战后,邱清泉和廖耀湘二人分别被提升为第5军副军长和新编22师师长。
反击缅北战役,在中国部队对龙陵城久攻不下的时候,邱清泉提出“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的建议,把日军逼出防守严密的城市,在野外予以歼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本来就没出什么名将的黄埔2期里,邱清泉应该算作仅有的一位能够拿得出手的将领,因此,邱清泉是黄埔2期的代表人物应该没有异议。
黄埔3期的代表人物黄埔3期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没有争议,非王耀武莫属。按照蒋氏的意图来看,若非王耀武在济南被俘,日后能为他执掌整个蒋系部队的人选都有可能是王耀武。
黄埔4期的代表人物黄埔4期的代表人物有三个人选,分别是张灵甫、胡琏和李弥。
在这个三个人中,李弥过于油滑。
在蒋系将领中,要论谁善于逃跑,孙元良排首名,李弥就应该排第2。这种善于逃跑的将领是不会被人才济济的黄埔4期视为代表人物的。
胡琏过于做表面文章,而且和陈诚一样,对除“土木系”的将领都很排斥。甚至那些资历比他深厚的“土木系”将领如果挡了他的路,他也照踩不误。
因此,像李弥和胡琏这种人,在一个小圈子内获得支持和拥戴尚可,但要放在整个黄埔4期内,想获得一致拥戴并成为代表人物,那可就太难了。
张灵甫虽然脾气暴躁,还曾经有过“杀妻”的恶名,但相比以上二人而言,尚属老实。并且,张灵甫掌握当时蒋军战斗力强悍的第74军,是蒋氏倚重的人物,如果加上老蒋的有心栽培和王耀武的暗中扶持,张灵甫还是很有希望成为黄埔4期的代表人物的。
廖耀湘 图片来自网络
黄埔6期的代表人物黄埔6期的代表人物其实也没有太多争议,廖耀湘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廖耀湘的经历和邱清泉差不多,都是在杜聿明的装甲团起家,在昆仑关战役扬名,在远征军中“立万”。
和邱清泉一样,廖耀湘也是个文武双全般的人物,不仅有多本军事著作面世,而且还发明了“滚筒式战术”。
这个战术在解放战争期间曾被广泛使用与东北战场、西北战场和中原战场,俨然成为了蒋军与我军交战的不二利器。
当时,黄埔6期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担任的都是师、旅级的职务,担任师以上职务的是个别者。而廖耀湘的职务却远超同期,在辽沈战役后期,他以黄埔6期的资历竟然担任了东北“剿总”的副总司令。
因此,无论从职务还是战功,廖耀湘成为黄埔6期的代表人物应该没有异议。
黄埔5期的代表人物之所以把黄埔5期放在后面来说,是因为第5期过于特殊。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黄埔军校没有留级生吗?
很显然,也是有的。
只不过,黄埔4期的没有通过毕业考试的人太多了。虽然具体有多少人数没有准确的数据,不过,在1926年3月,这些留级生编为入伍生1团。一个团有多少人?即使没有千把人,但几百人总还是有的。
可黄埔第5期总不能由留级生组成吧?为此,第5期开始招生了,又招了1000多人,编为入伍生2团。
在1926年9月,两个入伍生团进行了混编。
由此可见,单纯从学习能力来分析,第5期的生源素质不高。
可4期的留级生们素质不高,并不等于新招收的学生素质也不高。
当时,黄埔分为两个校区,一个在南京,另一个武汉。南京校区主要是4期的留级生们,武汉校区主要是新招生的这部分。
可这批新招生的学生们却涌现出了我军的多位名将,如陶铸、许光达、宋时轮、杨至成、张宗逊等。当然,还有两位活跃在我党秘密战线的英雄郭汝瑰和廖运周。
以至于后来蒋氏哀叹,黄埔第5期究竟是给谁办的?
而在蒋系这一边呢,第5期只出了两位拿得出手的名将,一是在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原蒋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另一位是在洛阳战役中被俘的原蒋军整编206师师长邱行湘。
郑庭笈和邱行湘虽然都号称勇将,但要想成为黄埔5期的代表人物,那可就差的太远了。
因此,黄埔5期根本就没有代表人物。
当然,这仅是针对黄埔5期毕业后在蒋军任职的人而言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黄埔5期毕业生中,凡是好样的,都投了红军,而那些留级生们则都归了老蒋。
邱行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