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1月27日,黄克诚在中纪委的一次座谈会上作了《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讲话。这篇讲话问世后,在全党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他在其中列举的毛主席几次挽救革命的故事,更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黄克诚认为,毛主席对于创建红军,有着不朽的功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大革命失败。党中央在随后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决定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起武装起义。
毛主席于是被派到湖南组织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未能达成进攻长沙的计划,毛主席于是果断决定放弃占领大城市的方针,转而向井冈山进军。当时南方各省多有武装起义,但大都失败了,仅存的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井冈山部队和方志敏领导赣东北部队。
在前往井冈山的路上,毛主席还主持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在部队建立各级党组织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他的独创,后来全军通行,延续至今。
黄克诚认为,走向井冈山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也是后来我党我军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井冈山的红旗不倒,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关系重大。”
正是因为有了井冈山,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才有了落脚点。黄克诚说:当时朱德、陈毅同志的兵力比毛主席领导的兵力多,“但是,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面红旗在井冈山,没有毛主席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朱德、陈毅同志所领导的队伍要坚持下来也是很困难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根据地,那里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地,政权建设得也卓有成效,但“由于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结果这样硬的部队,这样好的政权都失败了。”
有了井冈山这面红旗,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才知道了正确的方向,他们学到这些经验后,之后又回到了平江、浏阳,创建了湘鄂赣根据地。
当时是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期,大家都没有经验,当时的中央在六大前和六大后都没能搞出一套合适的东西,只有毛主席搞出来了。
“毛主席当时比我们确是要高明好多倍”。这是黄克诚的肺腑之语。
毛主席的很多方针政策,在如今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然而现在看起简单的事情,在当初却是非常困难的。
黄克诚回忆说,他来到井冈山不久,就听到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军饷了,要搞供给制。他一开始还怀疑这样行不行,因为全国全世界的军队几乎都是搞军饷制的,不发军饷,部队能维持吗?
可是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样不仅行得通,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黄克诚由衷地感慨:“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别人是提不出来的。”
没有井冈山,我们很难设想革命会走向何方。所以黄克诚说:“毛主席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贡献谁能比得了呢?哪个有这样大的贡献呢?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1929年初,毛主席领导的部队已经初具规模,全国的革命还是低潮。这个时候,上海的党中央指示毛主席、朱老总把部队全部分散,并让他们离开部队上海。这个时候,毛主席坚持正确主张,反对离开部队,说如果真的要去上海,部队也不能散,应该调恽代英和刘伯承来主持工作。
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次坚持,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红一方面军了。
黄克诚认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央苏区的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首先是由于毛主席的正确决策”。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黄克诚回忆了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当时红军的侦查工作很差,毛主席通过看报纸,就判断出军阀混战要暂停了,蒋介石很快就要向我们发起进攻了。所以他向红三军团做工作,让他们放弃攻打南昌,回到老根据地来,集中兵力准备对付蒋介石。
“如果不回到苏区,而在敌占区同敌人作战,那么情况怎样就很难说,很可能要受严重损失。”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准确判断。
在第二次反“围剿”前,项英等人已经来到中央苏区,他们撤销了以毛主席为书记的总前委,担任了中央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
然而,“项英等同志没有作战经验”,面对蒋介石步步为营的新战法,他们主张离开苏区,主张跑。毛主席和他们争论了一个多月,依旧没能说服他们,结果把蒋介石等来了,走也走不了了。
毛主席指挥部队果断出击,“横扫千军如卷席”,一下就消灭了敌人的几个师。
黄克诚说:当过当时采纳的是项英等同志的主意,那就糟糕了,不仅根据地会丢,红军也将陷入陷阱。这段历史毛主席后来并没有讲过,其他人也没有见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其中的曲折。
到了第三次反“围剿”时,毛主席的威信大大提高,大家都听他的,结果一战就胜利了。
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中央的一些同志在上海待不下去了,于是进入了苏区,组成了新的中央局。毛主席遭到了他们的排斥,“但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在红军中已有深刻影响”,所以第四次反“围剿”获得了胜利。
11933年,博古率领临时中央来到中央苏区,他们改变了毛主席的正确方针和原则,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苏区丢了,部队从8万很快减到2万。
黄克诚感慨地说:“同志们可以看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那样大的苏区,他一离开领导,革命就受到这样的损失。”
在革命陷入巨大危机的时候,又是毛主席挺身而出,挑起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重担。在遵义会议上,他建议只接触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仍保留其领导职务,这最大地维护了我们内部的团结。
黄克诚坦言,他最初觉得这样做不彻底,但后来越发认识到“毛主席这个决策的无比正确”,充满了政治智慧。
在和张国焘的斗争中,毛主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如果不是他拍板决定单独率领一、三军团北上,后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红军南下后结局如何,那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一位与会的同志还担心,“单独北上会不会不符合布尔什维克的原则”,但在毛主席详细分析了事态后,大家都赞同了他的提议。
正是因为这个提议,才有了陕北、延安、八路军,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全面抗战。
抗战期间,王明回国,要求“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他所代表的,是共产国际的意见。但毛主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坚持深入敌后作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把人民军队从一个胜利引向了另一个胜利。
到抗战结束时,我军的力量已经蔚为可观,但斯大林却让我们交出武装,去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毛主席坚持“一条枪也不交”,“以斗争求团结”,他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亲自指挥了解放战争中的历次重大决战,仅仅用了4年不到的时间,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部队,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何等举世罕见的壮举?
毛主席一生波澜壮阔,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军队的主要缔造者,而且他多次从危机中挽救革命,这是任何都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