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变“洗白”,谁在给青岛女司机“大开绿灯”?

小鱼生活观 2024-09-19 17:25:45

处罚变"洗白",谁在给青岛女司机"大开绿灯"?最近,青岛的一起打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把当地警方推到了风口浪尖。事情本来很简单:一个女司机因停车问题跟退伍军人吵起来,还动手打人。

可警方处理这事的方式让人觉得不太对劲,引起了大家的质疑和不满。按理说,警方给出的处罚看起来挺合理的:关10天,罚1000块。

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问题了。警方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其实可以给更重的处罚。

按规定,打人最多能关15天,侮辱他人最多能关10天。要是按最高标准加起来,应该关25天。

可最后的处罚结果远远低于这个标准。更让人不解的是,警方对这种恶劣行为的定性。    

打人、侮辱人,居然不算寻衅滋事?这种判断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给肇事者开绿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可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却看到执法标准随意伸缩,这无疑会动摇法律的权威,削弱公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说实话,这事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网上有段视频显示,肇事者的弟弟态度很强硬,要求受害者删视频,还说什么"我这公司一亩三分地"。这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有黑恶势力介入。

可警方的通报对这个重要线索只字未提。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更加深了大家的猜疑。

这起事件还反映出"正当防卫"的困境。作为退伍军人,受害者明明有能力制服对方,却一再忍让。

这种"打不还手"的潜规则,其实是司法实践中的无奈之举。很多案例表明,行使正当防卫权经常会面临"防卫过当"或"互殴均罚"的风险。    

这种司法导向无形中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让法律的威慑力不断减弱。法律是社会的最后防线。

要是这道防线被突破了,公平正义就成了空话。处理这种敏感事件时,执法部门不应该只想着"和稀泥",而应该坚持公正严明的态度,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法治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执法者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

我们希望看到,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时,执法部门能更公正透明,让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善良、惩戒恶行的利剑。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公平正义,让每个公民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心生活。

那么,究竟是谁在给这个青岛女司机"大开绿灯"呢?是执法部门的懒政怠政?还是背后有人施加了不当影响?抑或是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法律的公正执行不仅需要执法者的坚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监督。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勇于发声,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0 阅读:5

小鱼生活观

简介:生活中要有点甜,也要有点咸,这样才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