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眼花翎真的无比珍贵吗?296年来仅8人拥有,连和珅都没有

燃语 2024-06-17 23:43:14

不少人被“上下打量”的眼光冒犯过。

但是在清朝,分辨一个人的身份还真的需要通过“打量”。

这主要是因为,官员和官员之间由于身份的差异,往往所带的配饰也都不尽相同。

清朝主要能够从三个东西来辨别一个官员的地位和品阶:官服上的补子、官帽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上的翎花。

其中,花翎还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翎花。

据说,在清朝296年的历史长河中,居然只有8个人得到过三眼翎花,就连清朝史上大名鼎鼎的和珅都没有得到过。

时光悠悠,漫长的岁月里出了不少大人物,为什么最终仅仅有这么几个人得到三眼花翎呢?这三眼花翎究竟有多难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什么是花翎

“摘了他的顶戴花翎!”

不少清宫剧中,皇帝发怒的时候总是会说这样的话;而当大臣们立了功的时候,皇帝们又往往会喜笑颜开地赠送花翎。

清朝等级森严,除了日常的礼仪之外,平日里的服饰、饰品也偶读很有讲究。

花翎便是其中一个有着巨大的身份区别度的物件。

花翎虽说总是被提在嘴边,但是能够佩戴花翎的,无不是对朝廷做出贡献的。

除此之外,翎的种类其实分得特别细。根据材质可以分为由鹖羽制成的蓝翎和孔雀翎做成的花翎。

此外,孔雀翎上的圈圈个数就用来分别对应: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的限制

花翎代表的是皇室的认可。不过想要得到“皇室的认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花翎作为一种奖励,看似是嘉奖,其实里面蕴含了很多的限值,甚至从《清史稿》中我们可以得知:几乎能够佩戴三眼花翎的都是跟皇室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而且大多是亲王级别的。

那些宗室子弟,即便被封为镇国公等显贵,也只能带二眼花翎。单眼则是五品以上官员。

并且这以上种种限制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门槛,就是必须是“三旗”出身,也就说明只有满人能够获得花翎,汉人是没有资格的。

所以,花翎既是对他们的奖赏,其实反过来也象征着这些人的身份之尊贵。

不过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全结束,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历史上也不至于只有8个人获得过。

在贡献足够的情况下,这些皇室人员还需要经过严苛的考试,包括骑行和射箭等等。

如果说考试成绩没有达标,那么功劳再大,这花翎也是没办法拿到手的。

尽管整个过程非常艰难和漫长,但是这些皇室宗亲们依旧趋之若鹜,甚至在康熙年间,为了能够让自己尽可能跻身花翎之列。

不少大臣曾上奏,奏请康熙能够增加花翎的“眼”。

嘴上说的是为了能够更好、更细致地区分官员之间的等级和荣誉,但实际上咱们腹黑地想一下,这不就是间接降低了获得花翎的门槛了吗?

不过对于这个提议,康熙并没有同意。

有个事件足以说明,他们对花翎的需求多么旺盛。

康熙初年,未来的大将军施琅曾在京中待过一段时间,后来被派去平定台湾的时候,花翎被收了回去。

再后来,施琅拿着自己的功勋,以及靖海侯的爵位想要跟康熙换一个花翎。

能够让施琅用那么多那么实在的东西去换取的一个配件,足以证明花翎的尊贵,以及在他们心中所占据的位置。

也正是前期的严格,才能使得花翎在后来还有了些激励的作用。

乾隆时期,为了督促官吏们不要懒政,尽心为皇室效力,于是花翎的封赏范围开始扩大到对朝廷有特殊贡献就可以获得花翎。

尽管依旧需要不小的门槛,例如有军功者,或者是立下别的什么特殊功劳的官员。

但总归不再只有皇室成员才能获得了。不过话虽如此,但是真正能够拿到三眼花翎的人依旧寥寥。

纵观历史上,只有8个人曾经获得如此殊荣:富察皇后的亲弟弟傅恒、嘉庆期间的和琳、光绪年间的李鸿章等等。

这些大臣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的历史书上,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其中傅恒作为军机大臣,又是太子太保,且又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获得了两枚双眼花翎和一枚三眼花翎。

傅恒深知三眼花翎得来之不易,因此从不轻易佩戴,只是放在家中当做是对自己的肯定。

傅恒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两次双眼花翎,可见不仅仅是三眼花翎难得,就连单眼和双眼花翎的获取也并非易事。

不过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插播一个小故事了,

花翎得来确实不易,但是也不乏有些人天生就是好运气。

道光年间就有这么一个“被馅饼砸晕了头”的大臣。

当时清朝廷正在大力平定新疆,当时正好活捉了对方叛变一位将军。

这自然是天大的喜讯,只是这个喜讯到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守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们也都回去休息了。

不过还有一个人没走,他的名字叫做:寒伦翁。

于是他幸运地成了传递这个喜讯的捷报员。当这个好消息被呈给道光后,道光一高兴立马赏了他一枚花翎。

他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获得了花翎,堪称史上“得花翎最轻松”的一位官员了。

花翎渐下神坛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日益衰败。国库也渐渐空虚,为此朝廷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企图填补国库的亏空。

其中就有一项:变卖花翎。

一开始,一枚花翎还需要一万两白银。到了后来,直接开启了“薄利多销”模式,200两就可以体验朝廷重臣的待遇。

一个那样神圣的事物,就这样在清朝的衰败中慢慢边缘化,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

如果施琅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用爵位换取花翎的做法。

以上内容皆为笔者根据网上资料,结合个人想法所撰写,如有有失偏颇之处,还望大家在评论区指出!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0 阅读:387

燃语

简介:历史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