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太闲反而会更痛苦?中国有句老话,“嫌人愁多,懒人病多”。人太闲同样是一场灾难,然而又不可过于忙碌,太忙则真性难以显现,太闲则别念窃生。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显得尤为关键。
当人工作过于繁忙时,总会不自觉地期盼何时能够闲下来,这源于我们潜意识中做出的一个假设:似乎只要闲下来,生活便会重拾美好。但抛去剂量谈毒性,空谈问题本质上是耍流氓。刚从压力较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时,的确会感到身心愉悦,但休息到一定程度后,痛苦又会不可避免地卷土重来。回想一下你的假期,若只是宅在家里刷视频、打游戏,困了就睡,醒了便吃,吃完便玩,看似是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做完这些事情后,反而会更加感到空虚,仿佛时间被白白浪费了。但倘若你利用假期阅读了一本书,哪怕是一本闲书,或是掌握了某种技能,哪怕是无足轻重的技能,你的感受将会截然不同,因为你所付出的努力创造了价值,这才是真正能带来愉悦的体验。即便是无意义的忙碌,它也能带给人真实的存在感,因为太过清闲,人便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感知。
首先生理层面会出现退化,毕竟大脑与身体都是“用则进,不用则废”,长时间沉溺于低级的快乐之中,即不需动脑便能获得的快乐,比如观看爽剧,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迟钝,反应速度下降,面对稍显困难的事情,你会变得抵触,抗拒思考,抗拒挑战。而像任正非先生、钟南山先生这样年事已高却依旧坚持工作的人,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颓废之态,他们的精神面貌甚至超越了许多年轻人。但若是60多岁退休后,每日无所事事,仅仅看看电视、晒晒太阳,那么很可能很快就会显露出老态。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需要持续运转才能延缓衰老,因此,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都不可过于闲适。然而,人非机器,总应适时放松。那么,如何既能享受到奋斗带来的成就感,又能保养身体呢?以下为大家提供三个小技巧。
1:是掌控时间黑洞,享受真正的休息,唯有真正的休息才能恢复你的精气神。所谓的刷剧、打游戏等活动,实则是“奶头乐”,是资本家专门设计出来消耗底层人民精力的。这些活动可以参与,但要尽量减少,且有一个重要前提——把它们当作娱乐任务而非休息。既然是任务,就必须有标准,比如只观看一集电视剧或只打两把游戏。即便你对下一集剧情充满期待,或者游戏输得一塌糊涂,也要准时结束,说两把就是两把,这样才能掌控游戏,而非被游戏掌控,把你拖入时间的黑洞,不断消耗你的精力和体力,最终消磨你的意志力。因此,我们应尽量用其他行为来填补这些时间黑洞。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参加户外活动,如登山、徒步、游泳、打球、骑行等;若条件有限,去公园小坐、图书馆阅读,或是加入学习群,学习乐器、练习英语,参加读书分享会等都是极佳的消遣方式。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点:避免独处,即使独自一人也要选择公共场合。
2:尝试将目标游戏化,为工作增添乐趣。毕竟,大多数人没有优越的家世可以让自己彻底躺平休息,而工作又常常枯燥乏味,如何在苦中作乐呢?第一步就是拆分,将大任务拆分为尽可能多、周期短且可衡量的小任务。例如,若你想减肥30斤,不要设定每天减重半斤这样难以达成的目标,而是可以将晚饭控制在七分饱,并散步半小时,这些都是容易衡量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能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一次次小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有动力继续下一阶段。那么,如何设定这些小目标呢?这里我们可以借鉴15%法则,即在你当前的舒适区基础上增加15%的挑战性。以跑步为例,假设你跑1000米轻松自如,那么你可以将小目标定为1000米加上150米,也就是1150米。研究显示,面对这样的挑战,人们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专注度最高,既能体验到克服困难的满足感,又不会被困难吓倒。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小目标上,而不是一直盯着最终目标,可以有效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感。
3: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避免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就像抽烟一样,尽管我们都知道它对健康有害,但由于危害不够直观,大家往往不以为意。然而,忽视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正如我们的亚健康状态所示。因此,无论多忙,都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饮食规律,尽量戒掉外卖;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因娱乐而牺牲睡眠时间;不要忽视锻炼,适度锻炼即为最佳。人类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适度的忙碌反而能让人感到精神充实,身体健康,而一旦停下来,反而可能感到空虚、迷茫,甚至身体老化得更快。
我们村曾有一位老人,一生背着竹篓捡粪,80多岁时仍能翻墙,但儿子担心老人过度劳累,坚决不让他继续劳作,结果老人不久便去世了。由此可见,适度的忙碌亦是一种修行,只要不是过度操劳,没日没夜的忙,其实便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