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20日,深圳红会医院手术室。
手术室里灯火通明,一场手术刚刚结束。可是整个手术室内无论医生还是护士面色都不好,因为这场手术失败了。
这场手术从上午9点多就开始了,一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骨科手术,但是由于事前检查不完善,没有料到手术台上的病人居然有心脏病。
等病人心脏病发的时候,再想抢救已经来不及了。
医生走出手术室,把结果告诉等在门外的家属,家属们自然是悲痛不已。
本来这是医院没有做到位,属于是重大的医疗事故,可是家属居然没有追究。
可过了不久,医院内部就开始疯传,刚刚死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居然是毛主席的女婿孔令华!一时间主刀的大夫和医院领导人人自危,生怕得罪了“大人物”!
可病人的家属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孔令华的妹妹孔淑静在见到嫂子李敏时,甚至还解释说:“毛主席说的没错,我哥哥是个老实人。”
那么,到底这个病人是不是毛主席的女婿呢?事后又是如何处理的?
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将门之子
这个人确确实实是毛主席的女婿,他是毛主席女儿李敏的丈夫,名叫孔令华。
他父亲叫孔从洲,55年授衔的时候是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总司令。
孔从洲本来是杨虎城西北军的成员,算得上是杨虎城的爱将。参加革命很早,还参加过北伐。
他在1927年的时候就秘密入党,不过为了革命需要一直没有公开,就潜藏在西北军中,为我党的工作服务。4·12反革命的时候,孔从洲提前转移了西北军中的我党成员,立下了大功!
由于孔从洲炮打的准,而深受杨虎城的重用。担任了杨虎城所率17路军的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
西安事变发动时,杨虎城所倚仗的就是孔从洲的部队!他麾下的三个团,在事变当天迅速控制了西安城的军警宪,蒋介石在西安城内嫡系的7000人迅速被他所控制。
可以这样说,没有孔从洲压制,西安事变不可能如此顺利。
事变爆发之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前来调解。孔从洲站出来,亲自给周恩来当保镖,保障了他在西安期间的安全。
但是孔从洲因此遭到了蒋介石的忌恨。西安事变后西北军和东北军被拆分,送上抗日战场的部队从来没有给过补充,只要被打残就缩编,损失过大干脆撤销编制。将领们全部被压制,得不到重用。
抗战胜利后,像孔从洲这样的人自然受到蒋介石猜忌,干脆对他们要痛下杀手。
孔从洲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立刻联系了党组织,拉着部队起义,直接加入了刘伯承麾下的队伍。其麾下部队在解放陕西南部的战斗中,立下赫赫功勋!
解放后,孔从洲先是在西南军区担任炮兵司令,后来担任解放军炮兵副总司令,55年授衔的时候授予了中将衔。
孔从洲先后生了9个孩子,可是只活下来了孔令华和孔淑静一子一女,虽然孔令华的父亲是统领大军的将军,可孔令华自幼过的却颠沛流离,受了不少苦。
西安事变的时候,孔家就被反动派抄了家。母亲带着年幼的孔令华兄妹,颠沛流离四处躲藏。
后来抗战时期虽然安定了些,但由于孔从洲没有时间管家,两个孩子是由母亲一手带大。
孔从洲发动起义之后,孔家再次被抄了家,反动军官在整个村子里面抓孔家人。孔令华的母亲躲进一家店铺里,谎称是店员躲过了一劫。
而两个孩子则在学校里共产党员老师的保护下,顶替了两个没有来上学的学生名字,躲过了反动派的搜查。
后来母亲把两个孩子乔装打扮,经过一路坎坷,几经艰险,这才到达了延安,边区主席林伯渠亲自接待了他们,这才结束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
周恩来亲自给孔从洲发电报,让在前线的他放心。
二、“公主”与“孔夫子”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解放的城市越来越多,延安的这些将领家属们开始向各大城市转移。
此时就有人找到了孔令华的母亲,跟他商量可以让他们一家三口去当时的石门,就是后来的石家庄。
原因是因为当时晋察冀解放区在石门附近的平山县古贤村,创立了一所荣臻军区子弟小学,主要接收的就是前方将领的子女和烈士子女。
很多领导人和著名烈士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比如任弼时长女任远征、董必武之子董良羽、刘伯承之子刘太行,还有比如左权的女儿左太北、柯棣华的儿子等等。
由于舍不得女儿,母亲最终只把孔令华送到了荣臻学校。
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在1949年3月8日,荣臻小学全体师生迁到了北平。
由于七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不允许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地名或者单位名的条例,所以荣臻小学在进入北平后更名成了八一小学。
八一小学经过发展,成了八一中学,而孔令华跟着升入了中学,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李敏从小就跟着母亲贺子珍在苏联生活,一直到1947年才回国。
但是之前住在哈尔滨,从没有见过毛泽东本人,中文说的不好,经常说话的时候还夹杂着半口俄语。
她1949年初才到北京跟父亲团聚,毛泽东见到女儿很高兴,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宝”。
李敏当时被送到八一学校学习,很快就跟与她年纪相仿的孔令华成了朋友。
李敏平时虽然话不多,人比较文静,但终究是从苏联长大的,骨子里有一股苏联人才有的豪爽气质。
而孔令华虽然是将门之后,但从小是受过苦的人,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成熟感,这与李敏之前遇到的男生很不一样,于是两个青春懵懂的少年就这样暗生情愫。
两个人毕业之后进入了不同的高中,孔令华考入了北师大附中二部,就是后来的101中学,李敏则进入了北师大女附中,两个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联系反而更加紧密了。
不过,他们是什么时候确定的恋爱关系,这一点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孔从洲被任命为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要去重庆上任,于是举家就定居到了重庆。
孔令华还要继续学业,所以并没有转学过去,一次学校放假的时候,妹妹孔淑静从哥哥那里看到了一张女生照片,那就是李敏的照片。
不过那时妹妹并不知道,哥哥的女朋友居然是毛主席的女儿,而李敏这边终究是从国外回来的,公布恋爱关系比孔令华还要痛快。
当时的中学同学知道她谈恋爱了以后,纷纷劝她要保密,说如果让老师知道了会挨批评,而且她身份特殊,让别人知道了不好。
李敏却蛮不在乎的说:“谁说我们女生只能交女朋友,男生就不能往来?人要是把自己装到罐头里密封起来,那成什么了?”
看到李敏的洒脱,同学们都看开了。一个个还给她和孔令华起的外号,由于她是毛主席的女儿,所以李敏的外号是“公主”,而孔令华姓孔,外号就是“孔夫子”。
李敏甚至带着孔令华去见了自己的父亲,把两个人的关系告诉了毛泽东。
毛主席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还很开心,认为孩子的事情大人不宜干涉,甚至还说“我认为小孔很好,我没有意见。”
那个年代的恋爱观非常单纯,除了纯粹的爱情之外,事业和理想都充斥着每个年轻人内心。
有一段时间,“孔夫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惹得李敏很不高兴,甚至提出两个人干脆少见面,等孔令华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再说。
那段时间,李敏回到家不太开心,更别提带孔令华回去了。
毛泽东见状就问:“怎么有段日子没见令华了?”
李敏只是敷衍的回了一句:“他学习忙。”
毛泽东是什么人,怎么可能看不出女儿的心思,于是说道:“那要劳逸结合嘛,我看不是学习忙,是你们有摩擦了吧?”
一句话说到了李敏心坎里,于是就向父亲吐露了实情。
毛泽东闻听后笑了:“只是一时学习不好,莫以成败论英雄。你跟他说,让他好好学习,有时间就来家里玩嘛。”
不知道,是不是李敏的督促和毛主席的鼓励起了作用,孔令华的成绩很快就变好了,之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
这所学校就是后来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9年的时候,那可是第一批全国指定的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而李敏在同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看着学习成绩总算好起来的男朋友,李敏终于高兴的再一次把他带进了中南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毛泽东。
三、终成眷属
之前读高中时,李敏就把自己男朋友的事情告诉了母亲贺子珍。
贺子珍人很开通,并不反对他们的交往,但是嘱咐李敏,先要好好学习,等59年考上大学再谈结婚的事情。
就这样,1959年两个人都考上心仪的大学之后,婚姻大事就摆在了他们的面前,李敏去找父亲毛泽东谈论此事。
面对女儿的终身,毛泽东还是很谨慎的,他把李敏叫过来,仔细询问孔令华的家庭情况,问他的父亲是谁。
毛主席知道,既然孔令华是八一学校学生,父亲肯定是军内的干部,但具体是谁毛主席没问过,李敏没说。
这一问让李敏一愣,她回答:“我跟他交朋友,问他家长干嘛?”
毛主席无奈的摇头:“不知道对方家里是谁,这对象怎么谈的呀!”然后就吩咐李敏:“两家结亲嘛,还是要问一问的。”
过了没几天,李敏兴冲冲的找到父亲,把孔令华家世告诉了他。
毛泽东闻听后满意的点点头:“想不到小孔居然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将军我是知道他的。”
就这样毛主席同意了女儿和孔令华的婚事,还专门把孔令华叫来,一起商量了婚期,时间就定在1959年的8月初。
可是天不遂人愿,从同年7月初开始毛泽东就要去庐山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会议一下子就开到了8月16号,一下就耽误了女儿的婚期。
毛泽东心里焦急,两次从庐山打电话,还专门写了信,嘱咐他们别着急结婚,一定等他回来亲自主持婚礼!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8月底,毛泽东才从庐山返回北京。
到北京的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孔令华叫去了中南海,跟他商量婚礼的事情,还亲自嘱咐人筹备婚宴。
同月29号,李敏和孔令华的婚礼正式举行,地点就设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孔从洲第一次走进了中南海,见到了他那位久违的“亲家”。
毛泽东亲切的握住孔从洲的手笑着说:“今天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一叙。”
然后他向在座的客人们介绍:“这是李敏的公公、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
婚宴结束之后,毛泽东将孔从洲留下,拉着他到书房里边谈话,还让自己的表兄国务院参事、著名的教育家王季范老先生作陪。
在了解的孔从洲的身世后,王季范很意外,他没想到毛主席的亲家,居然是个国民党将领出身。
这对“亲家”毕竟身份不同,在一块没聊家长里短,而是从孔从洲的工作聊起,之后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聊到了他们共同经历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上。
谈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毛主席专门称赞孔从洲是有功的,还说道:“杨主任(杨虎城)很信任你呀,抓蒋介石的前一天晚上,不跟别人说,就跟你说了。”
提到杨虎城孔从洲很激动:“杨主任对我很器重,是他一手把我提拔起来的……”
毛主席感叹:“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把内战变成了抗战……”
当时的孔从洲是沈阳炮兵学校的校长,所以两人的话题很自然的就引到了炮兵建设上来,从炮兵的训练一直谈到自主火炮的研发技术,甚至是科技创新。
这场谈话气氛虽然轻松而热烈,话题却都是庄重严肃的内容,如果有外人听到,恐怕根本不会想到这居然是一对亲家的会面。
可正是这一对不聊家常的“亲家”,让新中国的炮兵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婚后生活
结婚之后孔令华和李敏一起住进了丰泽园,由于两个人还在读大学,所以闲暇的时候就经常讨论一些学术问题。
毛主席只要有机会,会参与进来跟他们一起讨论。
孔令华虽然是个理工学生,但是对自然辩证法和哲学都很感兴趣,毛泽东就经常跟他谈论这些问题。
相处久了,毛主席对于这个女婿越来越了解,于是不止一次的跟人说自己这个女婿是个老实人。
1962年10月,李敏的儿子孔继宁出生,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外孙,但是李敏却感觉有些不方便了。
由于实行的是供给制,李敏的一日三餐都是炊事员做好了送进来的。
可是正在坐月子的她一天三顿饭是不够的,只能在正餐之外又提前要求加了两顿点心。
但即便如此,两口子还要经常用电炉煮点鸡蛋什么的。
孩子生下来之后,夫妻两个人的花销明显紧张了,虽然孩子的食宿抚养费用,都从毛泽东的工资里直接扣除,但是那时的李敏还在读书,而孔令华则工资很低微,生活花销明显很紧张。
李敏干脆一狠心,就把儿子送到了上海的贺子珍那里,由孩子姥姥抚养。
用李敏自己的话说——这叫转移经济危机,结果孩子一直在贺子珍那里养到了两岁半,才给李敏送了回来。
后来李敏又一次怀孕,由于养不起孩子,干脆只能选择去做人流。
毛泽东看的心疼,就说你把孩子干脆生下来吧,李敏却痛苦的说我一个都养不起,哪里能再养第2个?
毛泽东就干脆回答:你生吧,我给你养!
李敏还是不愿意,最后依旧选择了人工流产,毛泽东看得很心疼,面子上又不好说,就只能偷着让卫士给她的餐里加些有营养的。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毛主席很心疼女儿,但架不住家里还有别人。
同住在丰泽园里,李敏不止一次的跟她那位蛮不讲理的“后妈”吵架。
那位“后妈”嚣张跋扈,丢张照片都会赖在李敏的头上,而孔令华又是个“老实人”,不善言辞,保护不了李敏。
李敏因此就动了搬出丰泽园的念头,向父亲说了以后,毛泽东自然是舍不得女儿。
可架不住李敏态度坚决,她干脆让孔令华郑重的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报告,要求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只能无奈的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夫妻二人就像普通人一样租了一辆平板车,把自己的东西搬到了东城区兵马司胡同,住进了一间最普通的民房里,开始用自己的工资过上了普通工薪的生活。
尤其是在李敏正式工作以后,干脆打申请,将父亲每个月发给自己的补贴停了。
只是可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搬出中南海之后再想回去见毛主席就很难了。
每次回去都有别有用心的人将李敏和孔令华拦在中南海外面,结果一直到毛主席去世,父女二人没能再见上几次。
时间一晃而过,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一股“下海”的风潮冲击了各行各业。
孔令华受到了影响,于是准备离开部队南下经商,妹妹孔淑静对哥哥的行为很担心,连毛主席都说是老实人的哥哥,能面对得了诡谲变化的商海吗?
孔令华一个人在深圳打拼,他不告诉别人自己的身世,完全凭着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他靠自己开办了一家科技发展公司,不跟任何人提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婿。
赚到钱以后,孔令华没有拿来挥霍,反而都用来宣传红色文化和毛泽东思想。
五、斯人长逝
1999年,孔令华和朋友一起开车去广州,参加一场毛主席的珍贵照片纪念展。
在返回的途中,孔令华发生了车祸,被送进了最近的医院处理,就是开头中提到的红会医院,现在改名为深圳第二人民医院。
孔令华的右肋肋骨骨折,伤势比较严重,但由于处理的医生不负责任,病历上写的居然是左肋肋骨骨折,结果稀里糊涂的就做了手术。
术后过了几天,外伤都已经开始痊愈了,孔令华却依然觉得右边肩膀十分疼痛,找到大夫的时候,大夫这是不负责任的给他几贴止痛贴,以为只是软组织恢复上的疼痛。
孔令华实在疼痛难忍,就要求大夫给他拍片子,结果看了片子以后,大夫脸色变了。
告诉孔令华必须再次手术,把里边的碎骨头拿出来,否则会更加严重。
结果没想到这不负责任的大夫,没有问孔令华的既往病史,就给他继续做了手术,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悲惨的一幕。
外边等待的李敏得知了丈夫的死讯,是悲痛欲绝,险些晕倒过去。
但事后毛孔两家的人都没有去追究医院的责任,毕竟人已经去世了,追究责任不能死而复生。
这个连毛主席都认定的“老实人”,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走完了他的一生。
参考资料:
毛泽东家书钩沉 潘相陈 刊授党校 1998-12-20
痛苦和烦恼相伴的李敏 倪良端 党史天地 2009-04-15
伟人之女李敏的近情往事 王桂苡 炎黄春秋 1993-07-30
毛泽东与他的亲家孔从洲 老村 湖南党史月刊 1993-06-30
李敏搬出中南海前后 国际新闻界 1992-12-26
:张墨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