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俊杰笑书郎
编辑 | 俊杰笑书郎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身为牛马社畜每天996的我们也被卷到挣钱大潮中不敢停歇。
每当要绷不住的时候大家就会开玩笑说:要是天上掉馅饼就好了;要是明天就能中彩票就好了;要是挣钱就像造钱一样简单就好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封建王朝的金代时期,对于统治者来说那可真是造钱比挣钱还难!
而这种艰难最直白的表象就是——货币的“短陌”。
什么是“短陌”“短陌”,又称“短钱”,是指以不足实数一百而当百钱使用的货币现象。
短陌这种货币现象,上自东汉,下至清朝,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王朝的货币领域,故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古来用钱未有足陌者”。
关于金代的短陌,史籍有以下几条记载:
(1)南宋楼钥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金大定九年)以书状官从试吏部尚书汪大猷、宁国军承宣使曾觌出使金国时,曾在其见闻录《北行日录》中记载了宿州的短陌现象。
“城中人物颇繁庶,面每斤二百一十,粟谷每斗百二十,粟米倍之,陌以六十。”
(2)南宋大臣范成大在乾道六年(1170,金大定十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充祈国信使,在出使金国过程中,他曾在汴京置局造官会见到金国的交钞,并在其使金日记《揽辔录》中记载了金国交钞使用中的短陌现象。
“以七十为陌”
(2)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金史﹒食货志》记载,“二月,上闻上京修内所,市民物不即与直,又用短钱,责宰臣曰:“如此小事,朕岂能悉知?卿等何为不察也。”
时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钱,官用足陌,谓之长钱。
大名男子斡鲁补者上言,谓官私所用钱皆当以八十为陌,遂为定制。
由上可见,金代短陌从“陌以六十”,到“七十为陌”,再到“八十为陌”,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
直至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金政府顺应民间交易习惯,下令“官私所用钱皆当以八十为陌”,由此,“以八十为陌”的短陌,成为金代官方所定的一项货币制度。
短陌与钱荒关于中国货币史上短陌现象的成因,日本学者加藤繁和中国学者彭信威、萧清等认为,由于作为流通手段的铜钱不足,为了能使以较少的货币量实现更大价格的商品交易,进而产生了短陌的现象。
就金代货币而言,金初用辽、宋旧钱,也曾使用刘豫“阜昌元宝”、“阜昌重宝”。
虽海陵、世宗、章宗等时期分别铸有“正隆通宝”、“大定通宝”和“泰和重宝”铜钱,但因铜料缺乏,且铸币成本高,“所得不偿所费”,故铸造的铜钱数量不多,造成有金一代流通领域始终存在着因铜钱不足而产生的“钱荒”。
据《金史》记载,大定十年(1170),世宗在诏谕户部官员时说道:“民间钱重,贸易必艰。”
世宗在铸造“大定通宝”之前,还曾下令把宋的大观钱以一当五的使用。
“初,新钱之未行也,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之。”
应该说,宋大观钱“以一当五”的使用,主要也是因流通中的货币太少,金政府所采取的让少量货币代表更多商品价格、确保实现商品交换的一种权宜措施。
为增加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金政府在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开始铸造铜钱“大定通宝”,但由于铸币成本过高,故铸币难行。
至大定二十六年(1186),金朝的货币运行状况仍然是“中外皆言钱难”,“钱荒”问题依然严峻。
从《北行日录》中宿州地区商品交易中的“陌以六十”,到《揽辔录》所记载的交钞的“七十为陌”,再到《金史﹒食货志》中“以八十为陌”的官方短陌规制。
它们都是以不足一百钱的货币,来完成一百钱的商品交易,其目的就是用较少的货币量实现更大价格的商品交易。
正是由于铜钱不足而长期存在的“钱荒”,为了能让少量的货币代表更多的商品价格,从而实现商品交易,金代货币流通领域才产生了短陌现象。
在短陌制的运行中,以不足一百钱的货币,完成一百钱的商品交易,表面看,这是以不足量的货币充当足量的货币,是货币的贬值。
因此,有学者认为,“短陌产生于货币贬值,而且短陌比率本身就在表现货币贬值的程度。”
其实,短陌制产生和运行的要害在于——短陌中的货币执行着的是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而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
我们知道,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它必须是足值的。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可以是不足值的。
这是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交换媒介,不足值的铸币,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也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流通手段。
短陌现象的本质,是由于缺乏承担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而不是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短陌产生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实现货币流通手段短缺条件下的商品交易。
从这一点上说,短陌的产生与货币的贬值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短陌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的短缺,而不是货币贬值。
多种货币的短陌特点一般认为,短陌是铜钱之间存在价值差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货币现象,只是由于贱金属货币的价值低微,所以铜钱间的价值量差异才明显表现为短陌。
但金代的短陌,不仅存在于铜钱,而且在纸币交钞和白银货币中,都有存在,并且在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自身特点。
纸币交钞中存在的短陌现象,是金代短陌的特点之一。
纸币交钞是金代最主要的货币。在乾道六年(1170,金大定十年)范成大使金之时,交钞以“七十为陌”的短陌制度,就不仅是金朝货币领域中的一种惯例习俗,而且有可能已是官方的制度规定。
但据《金史·食货志》记载,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时民间以八十为陌”,也说明交钞上所记载的这种“七十为陌”的短陌制度,有可能只限于交钞的使用。
金代的白银也存在短陌现象。
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金政府在铸造白银货币“承安宝货”时,曾明确记载过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为“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并依此为据,规定承安宝货与铜钱的兑换比率为“每两折钱二贯”。
但据近年来出土的考古实物资料,金德平在其《金代银铤考》中,曾发现在出土的金代银铤中,其上铭刻着不同的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
其中,14号铤“每两一贯八百文”,15 号铤“每两二贯文”,23 号铤“白银每两一贯九百四十文”,29号铤“每两计八十陌钱贰贯”。
从银铤记录看不同时期银钱的兑换比率时有变动。
29号铤还提及白银兑换的是“八十陌钱贰贯”,应指金代铜钱的短陌规定,实际一两白银兑换到的铜钱不是 2000文,而是1600文 。
这些也表明金代的白银也存在短陌现象。
最后,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是金代短陌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政府行为与短陌的关系分为两种:承认和利用。
以政府利用短陌最为典型的唐代为例,据陈明光《唐代“除陌”释论》,唐代政府一方面,在官方的财政支出利用短陌缩减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在官方支付给民间时不足一百钱而当一百钱使用,变相地征收交易税以盘剥民众。
但金代的短陌,与此并不相同。
由于官私用钱都以八十为陌,一方面为杜绝官吏以短陌方式盘剥民众,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金朝政府不存在利用短陌来缩减财政支出的意图和行为。
因此,金代的短陌并不是金朝统治者为缩减财政支出或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政府行为。
结语:总之,短陌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一种货币现象。
就金代短陌而言,金朝最初因铜少铸币难行,后因纸币交钞超额发行、铜钱被交钞驱逐,故其货币领域长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钱荒”。
因此,用少量的货币代表更多的商品价格,实现货币短缺条件下的商品交易,这就成为“不足百钱而当百钱”的金代短陌产生的内在必然。
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金朝的货币购买力高于南宋,所以最终形成了南宋铜钱北流入金的结果。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强大如盛唐,统治者也没能避免以货币短陌来盘剥压迫民众牟取重利。
反而是“口碑不佳”的金朝统治者,出现货币短陌只是因为市场自发调节,而并非统治者暴敛行为。
由此可见,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尽头回望,每一个封建王朝,每一个留下身影的人物,都充满了神秘与玄奇。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娱乐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